首页 党风行风 团队建设 工会之窗 两学一做 督学 学习心得 返回学校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专题网站>>党建专题>>两学一做>>工作动态>>二年级开展走进历史感悟英雄主题活动
二年级开展走进历史感悟英雄主题活动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6日     点击次数:     作者:陈静仪      来源:原创

2017年12月5日,湖塘二实小全体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走进了二(4)班周青老师的课堂《大禹治水》,一起品读历史故事,感悟英雄本色。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一、观看视频,读书入境。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这段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周老师先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视频,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真实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说说此时的心情。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文本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阅读兴趣,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二、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词,通过反复朗读、想象和动画,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三、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周老师紧扣数字细细咀嚼,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了“13年是多少天?”“如果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见不到爸爸,你心里会怎样?”“大禹的儿子13年未见爸爸,心里又会怎样?” 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并指导学生朗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悟。还补充相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资料,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大公无私的人。

四、深入文本,提升形象。

周老师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先向学生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境图,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大禹说什么”。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文中前两次叫禹,而最后称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撰稿:王新亚 摄影:陈静仪 审核:史柳英)

1.jpg


2.jpg


3.jpg

    附件:
  两学一做 更多>>
  管理制度 更多>>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星火南路15号 电话:0519-86199328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