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凝心聚力,提升质量意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 我倍感压力。对教学工作,我们始终抱定“守住底线,引领发展”的要求,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两方面着手。 1、精细管理,质量保底。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心中牢固确立了“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教学理念,抓实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学校始终将课堂教学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借助督导室这一平台,我们教导处人员和督导专家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及时了解各任课老师的上课情况。 我们时刻做好教学质量监控,抓好学困生的帮扶落实工作。开好三个会,一是期初各学科备课组长会议,就备课组长的各方面职责及今后的具体工作作了明确的部署。尤其要组织好周三“学研日”活动,明确集体备课的各项要求。二是质量分析会。期中期末考试过后,各学科组召开质量分析会,总结工作,反思不足,分析原因,交流经验,明确新目标,形成新合力。三是六年级教学工作研讨会,时时关注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我们六年级的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战斗力强,而且能立足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群策群力,全力以赴。 2、打造平台,教研引领。 我们通过组织搭建不同的平台,让各类教师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有发展。 借助“青蓝工程”平台,关注新教师成长。期初教导处为这40位老师都结对寻找了师傅。通过师傅的引领,在老师们心中开启了一场场教育思想及专业成长的破冰之旅。这种分层推进校本研修的策略实施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教师实施课程的水平不断得到彰显。同时,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教学、评优课、基本功竞赛,每次活动,校区行政始终参与其中,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鼓励……教者的努力,集体的智慧,赢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二、勤学善思,树立发展意识。 教书人首先是读书人。随着课改的推进,管理领域的深入,让我越发感受到管理不易。因此,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应该是每日的必修课。我经常勉励自己:每天坚持读一点,每天学一点,努力让自己的视野更宽阔,教育更艺术,教学更精美,与学生的距离更贴近。 我一直追求做对学生发展有利、有益的事,这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分管教学工作,我认为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是底线,要求老师们领会课标、精通教材、上好每节课。而对教师提出的种种要求,首先应当“对准自己”,自己首先应该学会做一名研究者。我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一学年听课近百节。自己也在听课交流中得到了滋养,提升。当然,作为分管教学的领导,站立三尺讲台,不管任教哪个年级哪个学科,潜意识里压力很大。我每天步履匆匆出入于管理与教学之间。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节课,改好每本作业,课余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中注重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借助教材,教书育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喜爱上语文。 三、以诚做事,增强服务意识。 古人云:“立身立业,必先立德”。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牢牢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多听多看多思,多学他人之长,择善而从。二是合作意识。“业绩来自于合力”,学校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每一位教师,只有大家合心、合拍、合力,学校才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这些年来,无论作为教师、党员还是管理者,我都力求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同事以诚相待,对名利泰然处之。三是服务意识: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要有吃苦在前的奉献意识,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时时为老师着想,倾听大家的心声,捕捉大家的意愿,从而使得各项决策与工作措施尽可能符合大家的要求。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我眼里,老教师是我的朋友,青年教师就像我的孩子,我常常为老师们取得成绩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当老师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倾力而为,努力做到心理相容,生活相助,工作相扶。让校园处处洋溢着团结奋进的气氛。我坚信真诚赢人心!服务出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