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顾围

 

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
执笔: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1、选题原因。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除随课文学习外,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相对集中的熟语教学,其中以成语居多。另外还编排了以成语为主题的文章,如《自相矛盾》《画龙点睛》等,足见熟语教学之重要性。
然而,由于熟语编排的集中化、教学过程的主观化、教学方式的传义化等种种原因导致日常教学活动中熟语教学往往“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学生大多脱离语境对其进行死记硬背,或重复地做着基础性的题目,不能真正地对其形成“语用”,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日常教学中熟语教学长期缺席于“真实语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要真正提高实效,是不能不正视此问题的。
2、选题意义。
人们常说:“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语言是熟语。” 熟语用词固定、语句短小、生动形象流传广泛,是汉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的精华之所在所以,在语用学视野下进行熟语教学的研究,在熟语教学中凸现语用,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课堂,使学生领会熟语的丰富内涵、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获取熟语语用经验,并且内化迁移,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增值”显得尤为重要。
3、选题基础。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利用语用学特殊的研究背景和言语行为理论,在熟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作用下的教学内容之间、心灵与行动之间、个体和社会之间、语言学习与社会建构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1、核心概念。
熟语。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语用及语用学。语用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语言的实际应用主要是进行交际对话,就是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语用以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言语的语言学。语用学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语义学中的语义达成交际目的的。王元华先生根据语用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归纳出语用教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即体验性原理、关联性原理和公度性原理。
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亲自参加语用体验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以及在语用体验中与生活体验相联结,直至将语用体验转化为生活体验。它提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参加实践,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或者与自己亲自参加实践所得的真切感受相联系,从而具体感知语言文字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关联性原理是利用语用学关联理论得出的话语组织的基本原理。福特、斯珀伯、威尔逊等语用学家认为词语或话语是以关联为取向的,词语或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话语的关联性受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话语处理所需的努力的共同制约,如果听话人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这种最佳关联性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期待得到的结果。
公度性原理是衡量话语关联正误程度的普遍性原理,拥有三条本体标准:一、规范性内容是否正确;二、是否符合生活认知规律;三、是否符合话语认知规律。它属于语言的评价体系,我们以此可以消除语文教学标准答案、答案标准、命题标准等各种标准的混乱,以及标准混乱带来的种种弊端。
2、动态及创新。
将语用学引入语文教学是大势所趋,研究者亦是前赴后继,多有著述。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熟语教学久矣,率先尝试以熟语教学为切入点,引入语用学理论进行实践研究。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发现,运用体验性原理,教者可以运用相关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用体验在词语和“语用”之间搭起一架沟通的桥梁;利用语用学关联性理论,能使原先相对独立的词语获得联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寻找到最佳关联,建立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教学语境的前后关联,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密切词语与背景知识、文化内涵的相应链接,同时,也可以确定教学语境与师生的心理活动的相互关联促进最佳语境的形成,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三)研究目标
1)优化熟语教学教学设计,积累一批富有特色的熟语教学案例和素材,为研究和推广成果提供依据。
2)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引导学生领会熟语的丰富内涵、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获取熟语语用经验,并且内化迁移,提高其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
(3)提升教师在日常熟语教学实践中的“语用意识”,增强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
(四)研究内容
(1)“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设计和应用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的查阅、整理和分析,研讨语用学的本质特征,为本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的设计研究。基于理论研究的结论,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对熟语教学内容进行教案设计。
(3)“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主要探讨基于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策略,具体研究在熟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语用”能力,体现“真实语用”的特征,纠正、引领学生的言语发展。
(4)熟语教学的案例分析与研究。通过日常研究收集大量的案例,对案例进行整理与分析,探讨熟语教学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为改进熟语教学提供建议和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分析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论著、论文、研究报告等。
(2)调查研究法。采用正式访谈、非正式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状况。
(3)课堂观察法。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设计观察表,确定观察视角,观察熟语教学课堂的实际过程。
(4)案例研究法。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典型案例,为研究过程和结论的推广提供重要的基础。
研究计划
    本课题从2015年3月到2017年12月,计划三年时间完成。
    1.开始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
    (1)收集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文献,并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
    (2)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选择典型的熟语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2.实践研究阶段:(2015年10月2017年9月)
    日常课堂中进行熟语教学实践收集案例,开展相关研究,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
     3.结题评价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2月)
    根据研究内容,分类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研究结题报告,结题。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构建“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理论基础,明晰其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依据。
(2)优化“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的教学设计,探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积累一批富有特色的熟语教学案例和素材,为研究和推广成果提供依据。
(4)提升教师在日常熟语教学实践中的“语用意识”,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使其获取熟语语用经验,并且内化迁移,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增值”。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严格组织,进行明确分工,落实到人,分块研究,责任明确。
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如下:
组长:顾围
副组长:宋爱芳
组员:吴群、吴榴玉、蒋辉、王敏燕、臧静、邓淑兰、孙瑜、王芳、王卓、陈静仪、卞一枝
(3)科研制度保障,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按阶段向课题组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