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稿
钱燕春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属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范畴,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节课渗透的是假设的思想方法,假设法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一些数据做适当的改变,然后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推理,再根据计算所得数据与原数据的差异进行修正和还原,最后使原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
钱老师的课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思维严谨。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课堂的基本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习的根,可以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增强主动思考的意识,每一个环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景,渗透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课的引入部分,钱老师出示了两个天平,1个苹果等于2个梨的重量,1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400克,这个情景导入题,和后面的例1相似,但比例1更加直观、简单,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把1个苹果看作个2梨,或者把2个梨看作1个苹果,也就是假设天平上全是苹果或全是梨,唤醒学生头脑中潜在的与假设有关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揭示出“假设”的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了,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形成策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永远是学生不断探索的阵地。本节课,钱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假设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得出数量关系后,思考:“这道题难在什么地方?”有两种不同的量,“那能不能转化成一种量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解题思路,学生的思维也很丰富,有借助替换的方法,假设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了大杯,或全部倒入小杯,还有用方程解答的。钱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及时的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并逐步形成了策略。
应该承认,学生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存在假设与替换的元素,不过这种存在是潜在的,往往是无意识地显示和使用。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思想唤醒,把潜在的方法激活,不仅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体会问题解法里的数学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以后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的资源。所以,当解决完例1的问题后,钱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反思解题方法,从中找到“假设”的策略,并感受在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替换”。
三、巩固练习,应用策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也是很有层次性的。练一练,学生都喜欢假设成全部是椅子去思考,因为一张桌子可以换成5把椅子,而4把椅子无法转化成整数的桌子,让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要进行合理的假设。练习十一中的第2题,在假设时,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量换成几个量,而是多个量换成多个量,思考过程又稍微复杂了些。但这并没有难住孩子们,在假设的过程中,他们思路清晰,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简单的问题,逐步运用解题策略,体会怎样假设、怎样替换。
四、总结概括,优化策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假设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假设?”“假设有什么好处?”“怎样假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知道,感悟解题方法里的数学思想,是策略教学十中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教学价值远超越解题本身,所以,通过回顾反思总结,学生的策略体会会越深刻,策略意识会越强烈,甚至还能体会到如何巧妙地使用策略,会使题目变得更简单,通过比较,直接把策略进行优化。
总之,这节课紧扣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不仅设计了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还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验的、慢慢积淀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学会数学思维,领悟数学精神,体验数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