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准、实、新的信息技术教学节奏
张静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显得越来越为重要,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小学阶段。一代领袖邓小平曾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想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应围绕“准”、 “实”、“新”三个原则进行,并就此谈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领会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
要做到“准”,第一步就是要准确领会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清楚地了解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教材分上下两册,分别对应于三年级和四年级。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课本的编写意图、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和上下册知识的内在联系等,思考要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内容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制定学期学习计划和详细单元学习计划,而不是急于备课,不顾课程内容前后的关联。例如,三年级学生必须多练习打字,为后续学习多种文字处理软件打好基础;四年级上学期学习word软件时相应地要多花时间学习,扎实编辑word软件的基本功,则下学期学习ppt会更得心应手,因为word和pp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细心留意,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
要做到“实”,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我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即使一个设计得再如何精彩的教学方案,如果不是建立在了解学生、适合学生的基础上,那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失败的。现在许多学校都面临“信息教师少,学生多”的问题,那一个老师如何了解这么多的学生呢?这就要靠平时的细心观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做个有心人,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有个了解,再逐渐具体到每个班,每个学生。
三、精心组织课堂,促进掌握基本技能。
要做到“新”,在做好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开阔思维,勇于创新。在教学设计方面,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贯穿全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又能把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说,从导入开始直到最后的评价总结,这一情境能够贯穿始终,让学生感觉不到这是“被教”,而让自已“要学”,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三年级《填充颜色》一课时正好是圣诞节,可以创设为家人朋友制作贺卡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满满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法是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演示给学生看怎么做,而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问题探究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把“嚼好的食物放进学生嘴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例如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合作,甚至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当回小老师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创新,提高学生整体信息素养
创新是时代发展不竭的动力,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对于信息技术而言,没有创新,更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创新,要有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例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利用word和ppt制作电子报刊的自由创作等等。紧接着,对于学生的创作,老师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与情感方面的评价。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尽量地鼓励学生不断改善和进步。在评价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具体评价,说一说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取长补短,也可以让学生学会赏识他人。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将来教学的硬件设备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还是可以本着“准”、 “实”、“新”的原则开展,并在种种变化中灵活地进行改进和完善,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