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知道印度的地形的特点。简要了解恒河被称为印度母亲河的原因,感知印度文化。初步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和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点。通过交流、赏析印度的文化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材分析
《跟着唐僧去西游》这一课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的第一课,共有四个块面的内容:古代的西天佛国、印度在哪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为一、二两个块面。“古代的西天佛国”是通过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出古代的天竺国就是古印度,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正文的作用的。而第二块面“印度在哪里”则通过“喜马拉雅山屋檐下的大厅”和“富饶美丽的山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知道印度地形区的分布。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同时感知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印度的佛教文化结合印度的生活习俗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知道印度地形的特点。简要了解恒河被称为印度母亲河的原因,初步感知印度文化。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印度风光图或录象片2、常见的地图图例。3、世界地图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及画面。
一、导入, 了解古代的西天佛国
这首歌熟悉吗?谁能简单的说说《西游记》讲得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你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哪个故事?用一句话说说,也可说说故事的名字。
点评:看来《西游记》的故事真是家喻户晓啊。其实,故事中的三位徒弟都是小说的作者吴承恩虚构的,但是师父唐僧(板书:唐僧)在历史上倒确有其人。
1、一起来看一段资料(课文57页)
交流:从这段资料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预设:古印度叫天竺国;唐僧去印度的原因;唐僧为了取经,跋山涉水经历了很多磨难;唐僧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了一部反映西行路上见闻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就脱胎于这部书;印度有助于这部书,使自己的历史更加完整……)
相机点评:(1)西游记中的天竺国就是古时候的印度。板书:印度
相机点评:(2)唐僧是公元629年去古印度取经,说明1500年前我们中国就与印度有交往,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相机点评:(3)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再现唐僧当年去印度的每一步,但是从他去印度的路线图上我们依然能看出他为了取经而付出的艰辛。展示路线图
2、那么,印度在哪里?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唐僧当年寻访印度的足迹,一起去印度游一游。(板书课题:跟着唐僧去印度,读课题)
二、印度在哪里
(一)、看地图,了解印度大体位置
印度在哪里呢?看,这幅巨大的地图就是亚洲的版图。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我们把亚洲分为——西亚、东亚、南亚、中亚。找到中国了么?她在(东亚)。那么,印度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呢?(南亚),从方位上看,印度在我国的(西面),所以今天我们是跟着唐僧去——西游(改写板书)
过渡:可是要想跟着唐僧踏上这块国土,咱们也得跟唐僧一样需经历些磨难才能踏上这片土地。咱们得先过三关。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三关,读懂地图去印度
1、第一关(圈一圈):
要求:在地图上分别找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首都。圈出相应的城市名字。
学生用笔圈出相应的地名后上台交流
2、第二关(画一画):
思考:一艘商船从中国的上海出发到印度的孟买,沿途需要经过哪些海洋?在书上画一画所经路线。
上台交流,边说边指出经过的海洋名称
3、第三关(议一议):
让我们再把距离拉近些,瞧,印度的国土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出示地形图)
要求:
小组合作,仔细看图:你们小组从图上看出了什么?交流后推选一位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你们某一方面的收获。
预设:
⑴看到了各种不同的地貌(沙漠、高山、平原、高原)
点评:你怎么知道这些不同的地貌特点的?了不起,你不仅看到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还看懂了地图上图画的意思。
试试看,这样的图画表示什么意思呢:练习“连连看”
⑵看到了表示陆高海深的图例: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从图例的颜色、数字上交流)
相机提升:如果把印度这种地形的国土摆放在一个沙盘中,呈现在你面前,想象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景象?
引导关注地形特点:北部最高——中部低——南部高。
想象:在一片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下,往南延伸,就是一大片印度的国土。如果把喜马拉雅山比作屋檐的话,印度就像——屋檐下的大厅
小结:刚才,我们跟着唐僧从认识地图开始,了解了印度在世界版图上的位置,还了解了他的地貌特点,学会了看地图。我们的印度之旅将会非常顺利。
(三)议恒河,感受母亲河的魅力
你觉得在印度这样的地形特点下,聚居人口最多的应该是哪块区域?(恒河平原) 为什么?
相机点评:1、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流经印度整个中部最肥沃的恒河平原。,再经过孟加拉国流入孟加拉湾。
2、看,这是恒河两岸肥沃的农田;渔民在捕鱼;恒河沿岸繁华的城市……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是呀,恒河对印度人民来说,她的重要性犹如我们中国的黄河,长江,她当之无愧可以称之为印度的母亲河。
(四)赏美景,叹印度壮丽山河
不知不觉,我们跟着唐僧已经踏上了印度的国土。因为印度多变的地形,所以形成了多变的气候、也有了迷人的风景,一起来欣赏一组印度的风光片。
说说你对印度这片国土的感受
小结:江山如此多娇!(板书:壮丽山河)
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印度不仅有壮丽的山河,其实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和我们中国一样,是个文明古国。(板书:文明古国)一起来读课本上这些资料。(书60—61页内容)
1、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印度文化
预设:
(1) 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点评:印度人真得很聪明)
(2) 印度建筑很有特色,泰姬陵举世闻名。(点评: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一样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3) 印度的舞蹈很美。(点拨:印度的舞蹈富有民族特色,舞者用肢体和表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舞蹈的时候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民族舞的精髓所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起来欣赏一段印度的民族舞蹈)
点评:著名作家冰心曾在她的散文中绘声绘色地记下了印度舞蹈家的风姿(出示: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他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色彩,渲点出她们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冰心)
(4) 印度还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家——泰戈尔
★ 说说你了解到的泰戈尔
相机出示:泰戈尔的名言,
相机点评:周恩来曾经这样评价泰戈尔:“泰戈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读读泰戈尔曾为孩子写下的诗作(纸船)
相机点评:泰戈尔不仅是个天才诗人,他多才多艺,而且还是个热爱和平的人。让我们不仅对他肃然起敬。
2、小结:刚才我们就印度的建筑、文学、舞蹈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其实,印度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还远不止这些,课后大家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
机动:练习“填空”
四、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跟着唐僧踏上了印度的国土,印度的美丽风光让我们着迷,印度的历史文化让我们赞叹。今天我们只是跟着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唐僧去印度是为了取经,下节课我们将跟着唐僧继续去了解佛教的发源地,感受那里印度人民的风俗习惯,同时继续交流我们感兴趣印度文化。我们将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做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