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文章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熟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6-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熟语教学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王芳
摘要:熟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熟语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熟语概述、小学语文熟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熟语教学应采取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熟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熟语教学、问题、对策
一、熟语概述
熟语是在人们在长期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熟知的词组、短语或语句。熟语的使用一般是整体应用,不能拆分或改变结构,其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熟语”这一术语是50年代后才出现的,云生先生认为其来源于俄语,作为一个新兴语言学术语,在语言学界迅速得到认可并使用。而在此之前,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格言等有着各自的称谓。
(一)成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格式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数目较多,如,为人熟知的《新华成语词典》就收录了8000余条,而成语的来源又纷繁复杂。但大体来说主要是分为两方面:一类有案可稽的,如“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汤问》讲述的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最终“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萍水相逢”、“水天一色”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此外还有“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破釜沉舟”,“一箭双雕”、“水落石出”等等,均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典故、诗歌、文章等。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和流传下来的,往往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拖泥带水”、“隔三差五”、“心直口快”、“心知肚明”、“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三不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阳奉阴违”等等。成语中还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不二法门”、“当头棒喝”、“功德无量”、“火中取栗”等等。
不管来源于哪方面,成语都有简洁明快,词义精辟的特点,可谓是汉语词汇之精华。
(二)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而且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抬柴火焰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谚语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口语性,高度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感受。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芝麻开花——节节高”;“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十五个吊水桶——七上八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歇后语的特点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四)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如“八竿子打不着”、“拔出萝卜带出泥”、“大水冲了龙王庙”、“穿小鞋”、“背黑锅”、“好了伤疤忘了疼”、“林子大什么鸟都有”、“破罐子破摔”、“清官难断家务事”、“三分钟热度”、“听风就是雨”、“船到桥头自然直”、“人怕出名猪怕壮”……
惯用语的特点是: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五)格言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格言往往是一些著名学者、作家、名人所说的话、作品里面的语句,又或者是不知道作者,但是能发人深省,鞭策鼓励的语句。如“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曾国藩”、“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周海中”、“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鲁迅”、“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奋斗是万物之父——陶行知”……
二、小学语文熟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视熟语的教学,在教材中会精挑细选一些简单易懂的熟语供教学使用。学生如能领会熟语的背后的深层含义、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适地、适时地运用熟语,会使语言文字更富有内涵和趣味性,对提高语文能力大有裨益。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真实语用”的效果,学生大多脱离语境,生搬硬套,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分析如下几点:
一是熟语的词义往往具有双重性和历史性,这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难于掌握和使用。双重性是指一个熟语往往具有表义和引申义,需要结合不同的语境去使用。如“破釜沉舟”,表面意思是指打破饭锅,凿沉渡船,实际的意思是引申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又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表面意思是三天出海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方式其实是打鱼的最佳方式,既不能天天打鱼,更不能天天晒网。然而实际意思是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多数情况下是作为贬义词使用。历史性是指熟语大多源远流长,放之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如“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斗争,经常作战,但还有很多在春秋时期分封地一些小诸侯国,他们这些小诸侯国国力微弱,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他们时而倾向秦国,时而倾向楚国,比喻反复无常。又如“烽火戏诸侯”,周朝分封各诸侯,给予军政大权,但有一项义务就是要必须听从天子号令,因为国都有时会受到西戎袭击,需要诸侯起兵勤王。周朝幅员辽阔,须以烽火来传播最紧急的讯息,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各诸侯前来勤王。当时西周时期,周幽王有个妃子不爱笑,周幽王竟动用烽火骗各诸侯白跑一趟,以此逗引妃子发笑。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西戎真偷袭国都时,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周幽王被杀,西周亡国。比喻三番五次戏弄别人,最终别人就不会再信任你,最终会自食其果。
以上的例子只是熟语中的冰山一角,相关的熟语还有很多很多,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指鹿为马”、“一鼓作气”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关认知经验,多停留在表层,需要老师去讲解背后的故事和深层含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
二是教材编排集中,课程过程安排集中,内容也相对较多。教科书中只是对某些词语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的罗列、缺乏对学生“真实语用”的实质性指导,直接导致了教学时间显得不够充足,教学方法不适宜,学生熟语的真实语用能力未能切实提高等诸多不良后果。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下)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风华正茂、出类拔萃、才思敏捷、后生可畏、文思如泉、手不停挥、笔下生花、力透纸背,这8个成语在使用时,有些可以用来形容王勃的才气,有些则不可以,很多学生因为教材的这种集中性的安排,以为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王勃的才气而出现使用错误的情况。
三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熟语的检查往往浮于表面,老师与学生均以“应试教育”的特点来对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语听写,老师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写成语,而学生也可以不用完全理解成语本身的含义即可较好地完成老师的检查,同样的还有古诗词的默写,学生也可以不用去理解诗词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在老师看来,这些成语学生是掌握了,在学生看来,他们完成了老师的默写任务,殊不知,这些存在于师生双方的熟语学习普遍问题存在却又没有引起重视。
四是学生缺少熟语使用的“语用环境”,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学校,离开了课堂教科书,他们能接触到熟语很少,去学习和使用熟语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其实,熟语的学习需要多练习、多使用,使之在电影画面似的映在脑海里,这样需要用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不会显得那么生疏。
三、小学语文熟语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上述四点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改进方法:
一是教学过程中着重学生对熟语含义的理解,老师多对熟语背后的故事,使用意思和语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尽可能熟悉熟语的“真实语用”。教学过程运用的手段不仅仅是老师去讲解,只要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如播放相关题材的视频,情景模拟等等。只要能加深学生对熟语含义理解,就可以去尝试。教科书中列举的一些熟语,可以让学生去联想,找近义词、反义词,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积累手段,也是对学生是否理解的一种检查手段。
二是将熟语教学分散于平常教学当中,比如每天安排教学内容时,安排一点熟语的教学;课后布置作业时注重学生自学,让学生去学一点,这样使学生在不感到压力大的情况下,能多学习积累一些熟语。
三是改变对学生熟语的检查方式,以“真实语用”为导向,尝试新的检查方式,如老师给出一个已经学习过的熟语后,不仅要求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还要说出这个熟语的含义、故事,甚至于编一段文字或语言,将熟语运用进去。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熟语含义的理解,也为学生能更好地去运用这些熟语打下基础,避免误用。
四是打造老师、学生、家长“熟语语用环境共同体”。熟语的真实语用离不开学生周围的真实语用环境,而学生主要接触对象就是老师和家长。作为老师,以学生能理解为前提,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去运用一些熟语,选择一些较为浅显易懂的熟语。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组成熟语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交流。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熟语,将熟语放到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言传身教无疑是熟语真实语用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6] 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