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校本研修>>文章内容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下   湖塘实小“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选编读本

苏武牧羊

(杨丽)

教学目标:

{C}1.{C}温习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故事情节提炼成小标题。

{C}2.{C}掌握品读文章内涵的方法,能通过抓故事线索,扣人物动作,展读者联想等手法感受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用不同文体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气节的不同表达方式。

4.体悟苏武舍生取义,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初步培养学生对民族和国家大仁大义的节操,具有辨明大是大非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概括。

我们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物被记入了史书,很多故事被载入了史册。能给我们说说你知道有哪些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吗?(生介绍,师相机点评人物品质。)大家了解的历史人物,因为身上闪光的品质而名垂青史,被我们永远铭记。所以说,读史可以明志。

1.今天,我们走进《汉书》里的——《苏武牧羊》(屏幕出示),走近苏武这个人物,看看在他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生自由读故事)

2.能够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把这四个故事说一说吗?(生自由交流)

3.概括,意味着语言要做到简练而准确。老师建议你将自己的话洗一洗,只留下最重要的四个字,这样人家一听就明白,苏武牧羊里有这么几个故事。(生练说)

4.指名交流,相机板贴。(板贴:出使匈奴,怒斥卫律,北海放羊,白头归国)

二、品读文章,感受文体。

    过渡:瞧,这么一概括,故事的情节和脉络就清清楚楚了。但是读故事品人物,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体会。

{C}1.{C}(出示旌节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是一种信物。它代表着使者所在的国家、民族,地位很重要。但是在这篇文章里,它不仅是信物,还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C}2.{C}浏览一下文章,找到旌节出现的地方,把句子划出来。(出示“旌节”所在句子)对照着黑板上的提示,你有什么发现?(每个故事都有出现)旌节就像一条线,将一个一个故事串联了起来,这叫线索。我们在阅读比较长的故事时,可以采用这种读书方法。跟着线索走,你会发现很多故事里的密码,想不想去看一看?

场景三(第45小节)

{C}1.{C}跟着线索走进每个故事,你发现,在哪个故事里旌节出现的次数最多?猜猜这是为什么?

{C}2.{C}是啊,在茫茫荒漠中牧羊,苏武受尽各种折磨,唯有这支旌节与他为伴。仔细读牧羊这一段,能感受到苏武经受了哪些折磨吗?

A环境、条件的折磨。

出示句子“荒漠无边无际,到处长满野草,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代表国家的旌节。”

    ?引读句子。

    ?没有草原上该有的一切生机,这就是荒漠。

出示句子“饿了,——一起取暖。”

?读一读,指名读,表扬。

?你读得这样声情并茂,老师也想来读。(读成长句子)你觉得哪种读法更好一些?(短句,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绪和激烈的节奏,更突出了苏武的意志坚定和笑对困难的勇气。)

?再接着往下说两句这样的短句。(病了——困了——想家了——)

④小结:这种种非人的待遇,就叫各种折磨。这是作者班固亲眼看到的吗?(联想)思维的拓展,让故事更丰满,也让人物更立体了。

B心境的折磨。

出示句子“第4小节和“苏武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举着旌节回归祖国。”

?“持”“举”注意这两个动作,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手中紧持旌节,苏武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想了些什么?望着南飞的大雁,面朝故土的方向,他又会想写什么?

?小结: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苏武。人物的动作是一扇打开心灵大门的窗口,我们插上联想的翅膀,可以飞入人物的内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④现在来读,相信你们能读出更深的韵味。提醒你,读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要注意节奏的快慢和声音的强弱有所变化。试着练一练,指名读,齐读。(配乐)

{C}3.{C}身处绝境,却心坚如铁,前路渺茫,却毫不动摇。苏武这种对信念的坚守,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这种精神尤为重要。清朝末年,有位蒋荫棠先生将苏武的故事谱成歌传唱到了中国每一个角落,鼓励大家不忘国耻,重振国威。(出示诗歌,播放音乐与画面。)

{C}4.{C}这支歌的歌词就是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齐读)

场景二(23小节)

{C}1.{C}历尽难中难,旄落尤未还。那苏武当初有没有机会,不选择过这样的生活,受这样的折磨?(出示第3小节)轻轻读一读。

{C}2.{C}当时的情景肯定还有很多空白没有写出来,发挥一下联想,还会有哪些?

{C}3.{C}能把它补充完整吗?(出示剧本填空)

{C}4.{C}生自由交流,补充完成。

{C}5.{C}孩子们,你们刚才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把一个故事改编成了只剩下对话,表情和动作的样式,这就叫剧本。你们做了一回小编剧,如果请演员把这个剧本演出来,那就是电影啦!想不想来演一演?

6.小组分工,演一演。(指名一组上台表演,点评后修改,再请一组上台表演。)

7.真好,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一位大义凛然,铁骨铮铮的苏武。

场景四(第6小节)

    过渡:就是这样的苏武在匈奴一守就守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迫于压力只好答应放苏武回国。他出使的时候,正当40岁年富力强,而此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站在欢迎的人群中,此时,我们又看到了那支旌节。

{C}1.{C}出示句子“他回到京城时间——没有一个不感动的。”默读。

{C}2.{C}注意到他的表情和动作了吗?圈出来。

{C}3.{C}看着这样一位含着热泪端坐的老人,紧紧揣着19年来风雨相伴已经光秃秃的旌节的老人,你想把什么样的词语送给他?(生上台板书。)读好这句话。

{C}4.{C}小结:这样的铁骨铮铮,这样的舍生取义,这样的大义大勇,这就叫“民族气节”!

{C}三、{C}作业布置。

    选择一题自主完成:

{C}1.{C}去搜一搜,找一找,除了剧本、歌曲、小说之外,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来表现《苏武牧羊》这个故事,学会欣赏。

2.讨论:民族危亡关头需要有苏武的民族气节,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板书:                    苏武牧羊

                         出使匈奴           心坚如铁

                         怒斥卫律           毫不动摇                        

                         北海放羊           大义凛然

                         白头归国           铁骨铮铮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