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评课
卞秀芬
刘老师这堂课在综合实践课中属于成果交流课,这堂课,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下面就这堂课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合理的设计中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一开始,刘老师简短的几句导入语后就把课堂交给了_8_个实践小组进行逐一汇报,学生们从清明节的文化、清明节的过法、清明节现场扫墓、对值得人们缅怀的英烈事迹的介绍以及有关清明的诗歌等方面汇报了他们的调查结果,老师随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汇报交流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接下来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调查访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于清明节传统的祭奠方式有何想法等。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充分体现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合作调查访问,增强了学生们的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能力。同时更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话说清明、感受清明、缅怀先贤、思念亲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感恩孝亲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切合实际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抓住了综合实践课的培养关键。设计得很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教师指导地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制。首先,学生的汇报形式十分多样,有PPT、有视频,有诗朗诵等,可见刘老师前期的指导工作也是十分到位的。其次,教师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也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在活动中她做到了扶放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又给了学生适时指导,比如说:刘老师在第三小组汇报之后,问道:扫墓路上拥堵不堪,各个墓区浓烟扑鼻,对于这些,同学们有何想法?刘老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初步确定之后可以进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不仅如此,还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还有对学生展开活动的方法的总结,在第四小组汇报完后指明了他们的做法是属于实地考察。刘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虽然在这堂课中老师的话语不多,但寥寥数语起到衬托引导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
在第一小组汇报完之后,刘老师也询问了学生在调查清明节文化的过程中是否碰到过困难?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四、深化了实践主题,课堂具有生成性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刘老师会适时地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现状的深入思考,比如问学生对迷信的清明节的过法有什么想法?从而引出保护环境,文明扫墓等新的观念。使学生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切实与生活、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有了意义,实现了价值。同时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