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推动学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于4月18日组织开展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课堂创新实践”专题教研活动。全体体育教师、及特邀市体育教研员张勇卫共同参与,通过主题分享、课例研讨、专家指导等形式,探索“以体育人”新路径。
聚焦新课标 共研教学新方向
活动伊始,教研员张勇卫教授围绕新课标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趣味性、实践性、融合性”教学改革方向。他强调:“体育课堂需打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单一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和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课例剖析 解锁课堂新样态
在课例研讨环节,青年教师沈曦昀老师以《往返跑——快速蹬转》为案例,呈现了一堂“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实践课。课程将田径学习融入“拆弹小分队”情境,通过直观示范、趣味游戏(如“拆弹游戏”模拟动作)和角色代入,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并引入小组竞速赛制。观摩后,教师们针对运动负荷的科学调控和更合理更趣味的竞赛规则等展开深度剖析。市教研员点评指出:“这堂课体现了‘结构化教学’理念,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链设计,让学生从‘学会动作’转向‘会用技能’。”不过还需要再提高学生的个体练习密度,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此外,吴姿雅老师还执教了一节精彩的《投掷与游戏:套圈圈》公开课。课程以游戏化教学为主线,将抛的技巧与团队合作巧妙结合。突破传统套圈游戏模式,巧妙设计三大教学环节:一是“套准”,让学生感受在不同距离下套圈圈时抛的感觉;二是“行进中多角度套圈”,通过分组进行套圈接力,套准不同角度不同高低的物品,锻炼学生手眼协调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三是“障碍套圈圈大挑战”,增设标志桶、体操垫等障碍物,融入数学学科知识,学生根据不同分值目标圈进行投掷,提升游戏难度与趣味性。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中积极参与,既锻炼了协调性与耐力,又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吴老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最后袁老师带来的《蹲踞式起跑》课堂以 “运动员冲刺挑战” 为情境主线,先通过动态热身操激活学生运动状态,在分解教学环节,袁老师细致讲解起跑器的安装与调整,亲自示范重心前移、蹬地发力的动作细节,并创新设计 “静态姿势模仿”“听指令启动” 等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起跑的节奏与发力技巧。模拟上课中,袁老师还设计了小组接力赛,让学生在竞争氛围中巩固所学,同时渗透团队协作与拼搏精神的培养。
课后,张勇卫教研员进行针对性点评。指出:“模拟上课可进一步强化课堂互动的呈现,在教学重难点突破上,可增加学生常见错误动作的纠正示范,通过对比教学加深学生理解;此外,在运动强度的递进安排上,需更贴合小学生的体能特点,确保练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专家引领 赋能教师成长
市体育教研员张勇卫教授从“目标精准化、内容结构化、评价过程化”三个维度提出建议,特别强调“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需关注技能的连贯性和赛事逻辑。与会教师还围绕“体质弱势学生干预策略”“体育作业数字化转型”等痛点问题展开研讨。 在课后研讨中,教师们围绕“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展开深度对话。常州市教研员张勇卫充分肯定了体育教研组的积极探索,并强调:“体育教育首先要抓好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做好,要依标教学,要立足学生体质健康,创新教学方法,让每一节体育课都成为孩子们享受运动、锤炼意志的快乐舞台。”
凝心聚力 共绘发展蓝图
活动尾声,教研员总结强调:“体育组要持续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功能,下一步将推进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体能闯关等特色模块,同时加强校际联动,打造区域体育教研共同体。”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理念,助力学生成长为“精神强健、体魄昂扬”的新时代少年。 此次教研活动通过思维碰撞与实践反思,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体育组将持续以研促教,让每一节体育课都成为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的生命成长舞台。
(撰稿:沈曦昀、吴姿雅 摄影:马天啸 审核:周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