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儿童经验对课程资源和教材内容的影响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静

教材和课程资源是为学生学习所搭建的平台,余文森教授很形象的把教材比喻为跳板,认为教材是让学生跳到跳板上,跳得更高更远。

1、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的心理需求一般包括被爱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自尊心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满足好奇心的需求和活动的需求,其中成就感的获得与好奇心的满足,对学生心理发育及学习兴趣培养尤为关键。当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并得到适当的鼓励是儿童会主动继续做下去,而这种成就感正是促使儿童继续尝试的主要原因。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年龄的心理特点,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和表现欲都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研读教材,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的联系,思考怎样唤起儿童的好奇和兴趣的,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快速生成知识意义

教师要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熟悉的生活素材,以便更好的解释和指导学生的经验发展,要给予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连接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循序渐进地拓展新知,有序的编织牢固的完整的知识结构网。

3、化解学生认知难点

儿童的世界千奇百怪,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独特的视角,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中年级儿童的思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高年级儿童的抽象思维尚未发达,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儿童的思维方式考量,呈现给他们的学习材料,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更好的适应和契合的思路。

4、点燃学生求知热情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的穿插故事或设计游戏环节,捕捉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多个感官主动体验感知,让知识概念道理悄然走进儿童的大脑。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心中装有学生,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找准立足点,充分借助教材载体,设计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教学方案,激发儿童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人文生动高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