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影视融入德育课程,促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胥亚洁
【摘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乎民族兴衰。然而,教育的功利化后遗症和德育学科课程中德育内容窄化、“书本德育”与生活严重脱节、德育方法陈旧,都影响了德育效果。而电影蕴藏着丰富优质的人文教育资源,将电影引入德育课堂,将会有效地实现“生活德育化”,促进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德育中的电影资源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
【关键字】:德育学科课程 电影资源 实践和建构
缘起与初衷
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学校德育的灵魂。积极探索既受未成年人欢迎,又有真实效果的德育工作新模式,一直是德育工作者的大课题和大追求。
(一)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
当前我国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学科课程实施的。所谓德育学科课程,就是指“在学校教育系统内以专门介绍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以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发展水平为主要目的,以一门课的形式存在的道德教育方式”[1]。虽然德育学科课程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德育课程形态,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等同于这种课程形式时时刻刻都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致使德育学科课程不受重视,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德育课程本身内容智育化、课程实施方法单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德育效果不佳。[2]
(二)未成年人的德育现状
在家里面对那些“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家长们感叹:“现在的未成年人真不懂孝顺”;社会上近几年频发的校园伤害事件、暴力致死事件等道德滑坡现象都在不断拷问着当下的学校德育,对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
(三)德育中电影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
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是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的。将电影引入德育课堂,有助于增强德育实效性。70 多年前,鲁迅先生曾经表示:“用活动影像来教未成年人,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十五”期间,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优良电影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实证研究》展开了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提到:未成年人电影课的开设深受未成年人的喜欢,他的这一做法被广为效仿。这些教育名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德育中电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向。
破译与求索
(一)电影的特征
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与传统文化相比,电影本身的特征致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可以利用的优势。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直观性和形象性。电影资源以其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活、记录事态、传播信息,让观众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二是传播快捷而广泛。及时、快速而同步传播方式,而且电影已经极其广泛地介入家庭之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话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三是内容丰富而影响深远,具有导向性作用。电影资源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既能给人以娱乐,让人身心愉悦轻松,又能警醒世人,让人反思自省惭悟。
(二)德育中电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设想
德育中的电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以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为基本前提,以电影为媒介,以经典的故事、动画、自然风景及优秀文学为主要载体,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复合性的工作。电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在德育理念的支撑下,跨学科整合,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宗旨,最后实现未成年人精神的主动积极发展。
(三)德育中开发和利用电影资源的价值
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社会、文学艺术、军事体育、风土人情等众多领域,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其教育内容和形式,是教师和书本教学无法替代的。为此,教育者可以投生“所好”,顺势而为,吸收国内外适合未成年人成长需求的优秀电影资源,丰富德育课程文化,有效解决“德育内容窄化”的问题,让“书本德育”变为“生活德育”。
三、实践与建构
一部优秀影片,在触动未成年人心灵的同时也许足以改变他的一生。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未成年人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其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观世界而后才有世界观。”电影以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之独特作用与魅力,集中地反映生活同时又指引生活,成为生活中的普遍文化现象,其作用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朴素的愿望, 我们试图将电影资源的播放组编成一个序列,以电影为载体,用课程的力量来打开未成年人童年精神世界的澄明之门。
(一)分级供片
在小学阶段开设电影课首先要考虑它的观众是 6至 12 岁的未成年人。依据为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未成年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进行电影德育教育就必须既要把握稳定的共同点,又要善于捕捉现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未成年人我们设置了电影内容。
未成年人电影课程(分年级)观影推荐单
年段 | 电影 | |||||
一年级 | 红气球 | 国王和 小鸟 | 幻想曲 | 小世界 | 风之谷 | 千与千寻 |
二年级 | 超人总动员 | 狮子王 | 公主与青蛙 | 飞屋环游记 | 精灵鼠小弟 | 熊出没 |
三年级 | 冰雪大冒险 | 恐龙 | 极地特快 | 蝴蝶 | 天堂回信 | 夏洛特的网 |
四年级 | 绿野仙踪 | 完美世界 | 天堂的颜色 | 菊次郎的夏天 | 里约大冒险 | 卑鄙的我 |
五年级 | 帝企鹅日记 | 大卫科波菲尔 | 人工智能 | 窃听风暴 | 听见天堂 | 小孩不笨2 |
六年级 | 玩酷青春 | 当幸福来敲门 | 怦然心动 | 乔丹传人 | 忠犬八公 | 放牛班的春天 |
(二)主题活动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会根据法定或传统节日、时令季节更替灵活地、接地气地确定电影主题,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春节.......这些节日都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可以制定友情与亲情主题;根据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确定希望与梦想、爱国与守法、民主法治等等主题。同时,要丰富过程,形式多样,如:电影的展播、未成年人剧的表演、校园微电影拍摄、“我是影评达人” 评选活动等等,未成年人们在影像中追寻着、雀跃着,成长着。
(三)实践内化
未成年人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未成年人在具体的真实生活中去活动、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在实践内化活动中,我们注重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对未成年人的相应的良好行为及时地给予肯定,不然没有及时的肯定,或者大人敷衍了事,会冷淡了未成年人的心。电影中的有些人物和事件毕竟与未成年人们隔得远,而同学身上发生的事,就更加觉得亲近易学。所以在平时我们还注意树立榜样,起到引路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中电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弥补一些德育学科课程的不足,改善学校的未成年人的德育现状,但在实践过程我们发现电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需要不断完善:电影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自身存在的缺陷,光靠看、感、悟还不够,最后需要有效嫁接到未成年人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与未成年人生活贴近的国产优秀影片相对较少,本土优秀资源开发的乏力,需要开发大量优秀的本土电影资源;利用优秀电影资源,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持之以恒,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李梦媛.我国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3]雷祯孝.电影课催生交响课程新时代[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