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探寻小学低段德育工作中的家校“心”策略
发布时间:2018-11-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陈静仪

【摘 要】校园生活中,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活动,主要是同伴间的集体活动,因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矛盾、冲突、纠纷等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此时,稚嫩的儿童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成人身上,如身边最信任的人——教师、家长等,向他们发出求助信号。因此当教师、家长面对儿童的求助时,应立足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追本溯源,帮孩子跨过心里那道坎。

【关键词】儿童;心理;认知规律;教师;家长

 

低年段的儿童天真烂漫,大多时候嘻嘻哈哈、不拘小节,但与同伴交往中发生摩擦、矛盾、冲突或遇到一些触及内心情感的事情时,其实内心会变得很敏感,在不成熟的思维品质与心理机制下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形成心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成人身上,因为成人特别是教师是小学生心目中的权威。[1]这时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起来,不应轻易以成人思维去引导、教育孩子,从而轻描淡写地掠过这些在大人眼里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殊不知,这些问题能否圆满解决,关乎着儿童心理是否能健康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谨慎对待,保持一颗童心,用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从而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愉悦地成长。

1.德育案例

班里的小含是个头脑活络、很有思辨力的孩子。在家里,父母经常会陪着小含做实验、背古诗之类的,于是便有了他思维活跃的大脑,和大多数同学相比较强的“自我”意识。

一天,夕会课上,孩子们在看书自习,我在一旁批改作业。这时,小含走了过来,一脸认真的说他不当值日班长了。心下一惊,觉察到情况不对,随即放下手中的笔,要知道,小含上学期为了当上值日班长一直严于律己,只为当上这一梦想职位,怎么现在却甘愿卸职了呢?接着,“不想说”三个字落到我耳中,小含还是认真的神情,回归紧绷的嘴巴,不同于以往的认真眼神。“跟老师说说,到底怎么了呢?还是谁欺负你了?”说着自然地拉起他的手。看到小含原本紧绷的嘴巴和有些弥散的眼睛变得伤感起来,似乎被我说中了要点,“我不说…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带着哭声,身体向后退。平日里爱笑的脸蛋上布满了伤心,我将手放在他的肩上,轻轻拉回他,诚恳地说,“不会的,放心,同学们都很喜欢你的,你跟陈老师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到这句话,小含内心的压抑忍不住了,小脸皱在一起,道出了原委。

原来是前桌的班长小佳在传递补充习题时扔给了小含,不想却掉在了地上,还连累了桌上的东西,小含便指责小佳,不料忙着写作业的小佳只回了一句“捡起来不就好了”……听完留下了楞着的小含,的确,好像是这么回事,转念又想到小佳班长的身份,眼前还有作业需要完成,便没有争辩。但心结还在,便回家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这是小事情,同学之间要谦让,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争执,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了,可是……我不想算了……”看着眼前的小含,流着伤心的泪。

此时,我的心被这件突发的“小事”给触动到了。我瞬间明白了小含的“心烦意乱”,他需要有一个交代,才能跨过心里那道坎。于是,我对小含说:“小含,老师也觉得小佳做得不太好,虽然她是班长,这件事上她是欠你一个对不起。”此时的小含看着我,还呢喃着“我怕”,我安慰道:“小含,我们班每位小朋友都很可爱,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不过经过观察、了解,有的小朋友表现比较优秀,所以大家就推选他为班长啦、值日班长。对吧?可是,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犯错了就需要改正。”

找来小佳问明了情况,小佳对这件事已经抛之脑后了。听到我的转述,脸上带着意外又羞赧的笑。后来,小佳对小含说了不好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无意,小含也接受了。 “握握手吧,你们都是班级里的小管理员,以后你们要相互配合的!”我微笑着说道。

后来排队时,我拍着小含的肩膀,小声说:“以后心里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记得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你解决。”小含听完用力地点点头,一本正经地说了一句“知道了,谢谢你老师。”这时,我放心了,因为小含脸上舒展的眉,让我知道现在的他已经跨过了心里的那道坎。

2.案例分析

2.1学生心理——因心直口快,常心烦意乱

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这一时期的儿童知识水平低,缺少生活经历的他们,遇到问题时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都还很薄弱,而且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因此,他们对集体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难以进行全面完整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也难以应付和处理发生于他们活动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因而小含向妈妈求助,没有解决自己心中的困惑和委屈后,便转向了他心目中的权威,也就是身为班主任的我。这也就是平日里最常见的告状行为。想必班主任早已屡见不鲜。在低年级儿童中,这种行为很平常也很容易被理解。当他们面对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不能圆满解决时,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所遇到的难题、遭受的挫折及困惑等,向教师反映和说明,以求得教师的回应和帮助。

2.2教师应对——应平心而论,以“斗”转“心”移

由于告状行为,根本上反映出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处理事项时的态度与方式方法也需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牵扯着教师、学生、同伴、家庭等多维度的关系。并且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给予的反馈和教育,会对是非、道德、情感等多要素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时,必须认真对待。

从儿童产生告状想法的源头出发,结合其行为表观,分析多种心理状况。小含的心理属于第一种,即寻求保护和公平心理。[2]案例中的小含正是在与小佳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小含认为相较小佳的班长职务,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产生委曲、伤心等不公平心理。因此,在求救妈妈后心理未得疏解的情况下,小含选择向老师说明,期望得到教师的公正评判,从而获得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平衡自己的心理。

此时,教师应做到:耐心求实、理性分析、公正评价。

2.2.1耐心求实,需平心静气

首先,教师应该稳定学生的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哭闹、愤怒、悲伤等较为激烈的情绪),表扬学生出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以平复学生的情绪。接着,教师应对儿童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解。求实过程中应了解清楚产生矛盾纠纷的原因,具体分析告状者的动机、目的,不能在没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轻率地表明态度和处理、以免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致使小学生问矛盾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

2.2.2理性分析,宜语重心长

其次,再具体分析和处理告状行为,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为了寻求保护,获取同情和安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在明白其真相后,对以强凌弱者,应予严肃批评和处罚;给被欺辱的学生以安慰。当然,在该案例中,并不存在强凌凌弱的严重现象,所以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评判,在维护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基础上较为圆满地处理事情。

2.2.3公正评价,得万众一心

最后,教师应谨慎忖度后给予公正评价。那“了解”、“尊重”、“总结”就是三大密钥。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不偏袒、不敌对,一视同仁。在表扬、赞美成绩和优点时, 巧妙地指出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提出改进的大体时限, 既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也给自己今后的工作留下回旋的余地, 最终促使班主任的全面工作和学生的成长进步在公正的评价中共同巩固、完善和提高。[3]

2.3家长须知——需一心一意,忌心浮气躁

如今,很多家长经过一天忙碌的工作,下班后也会陪伴孩子、督促功课、询问情况,但由于缺乏“深度交流”,不少是“无效陪伴”,还有一些是匆匆忙忙、草草了事,以成人思维去教育孩子。因此,这就呼唤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需要一心一意,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由于当下社会激烈的竞争状态,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家长对于孩子也就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一般说来,家长的高期待往往是家长教育热情的内驱力,但片面的高期待容易导致两种主要的教育弊端,一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甚至拨苗助长,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4]因此家长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谨防孩子“被成长”。

其次,家长应清醒地认识到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成长的过程不可或缺,因此家长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儿童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切忌太过激进。讲道理时也不能过于抽象,使孩子摸不着头脑,应时刻关注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应以成人思维去教育孩子,快速跨越孩童的思维发展期。而且,儿童往往需要参与活动才能保持注意力,因此在教育儿童时可以采取扮演角色、换位思考等有指导的练习等方式,这样教育才能有成效。否则只是家长自我感觉良好,孩子的问题实质上并未解决。

【结  语】

其实,每位孩子就是一粒具有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与自我成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地完善自我,他们的进步愿望、成长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都可以成为从弱小到强大的力量。[5]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去教育孩子,即立足儿童心理,用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对于教师,在处理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时,应该遵循耐心求实、理性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对于家长,面对孩子的求助也应高度重视,不应一味地以成人的视角和思维,让孩子“一蹴而就”,致使孩子“被成长”。

相信,只要家校良好地沟通与配合,共同关注儿童心理,不断探寻与实施德育“心”策略,陪伴孩子成功跨过成长路途中的那一道道坎,我们的孩子定会节节生长、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2]姚本先,陈云葆.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01):56-58+39.

[3]陈佰荣.公正评价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7(33):196.

[4]韩向前.认知发展与儿童健康[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02):47-48+55.

[5]本刊编辑部.谨防孩子“被成长”[J].中华家教,2011(06):10-13.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