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空间里飞扬
发布时间:2017-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小燕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空间里飞扬
                     ——《莫高窟》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更多的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这其中的收获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无法企及的。
案例
一、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开始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莫高窟!
2、播放《莫高窟》一文的配套录像。
师:看完录像,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通过《莫高窟》录像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了解了有关莫高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积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3、师小结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想想在文中能看到哪些画面?
二、自主探究,研读感悟
(一) 整体感知
师: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方面交流并进行板书。)
(二) 欣赏彩塑
1、 自读自悟:你觉得彩塑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四人小组交流。
2、 全班讨论。
3、 指导朗读描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句子。
4、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些彩塑?(多媒体演示菩萨、天王、力士及卧佛图片)
5、 师:面对这一尊尊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形态各异的彩塑,如果你就是游人中的一员,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转换思维角色,引导学生先讨论后从游人的国籍、身份、年龄等腰角度交流)
生:外国人:OHHOW WONDERFUL!(哦,太棒了!)
    China is great!Chinaese are great!(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中国人:彩塑,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为你感到自豪!
这真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奇迹,到这里虽路途遥远、历经辛苦,但不枉一游。
……
6、 指导朗读:
师:当看到游客们惊诧兴奋的神情,当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赞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①自读   ②指名读   ③评议
(三) 欣赏壁画
1、 自读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重点朗读描写飞天的句子。
师:“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观看飞天图片。
师:这些飞天真是太美了!      指导朗读描写飞天的句子。
文中“……”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有的……”句式来介绍其他的飞天吗?
        指导背诵。
(四) 观赏藏经洞
1、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现在来看看藏经洞。一百多年来,敦煌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与骄傲,但也带来给中华民族难言的辛酸与痛苦,这痛苦就来自于藏经洞。自读自思第四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2、 学生交流。(了解藏经洞文物之丰富以及被掠夺的历史)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藏经洞被掠夺的资料。
师:一支支驼队拉着一箱箱文物出发了,目的地是遥远的异国他乡,凄艳的晚霞中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此时你在想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自读自想”第三自然段,“自读自思”第四自然段,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我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赏读课文,感受文化
1、 从二至四小节中挑选一段你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文字,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进行品读。
2、 学生朗读,师生评点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师:如今的莫高窟生生不息,展现出迷人的魅力,令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敦煌。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课件出示:“因敦煌博物馆游客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报名”。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莫高窟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然后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试着作介绍。(师生或充当导游,或充当游客,共同表演)
(此环节让学生充当导游来介绍莫高窟,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需求,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了课本知识,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师:莫高窟,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神秘而又安详,令人神往不已。课后,请大家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各种途径更全面的了解莫高窟;搜集一些描写莫高窟的文章或者诗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下节课,我们举行“莫高窟新闻发布会”。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宽广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自主地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地教材意境里,作灵魂的游历、作问题的探究,作情感的感悟、作精神的审美、作知识的迁移、作能力的运用。我觉得这种理念在本教学设计中演绎得较为到位,具体表现在:
一、自主阅读,自我探究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趋向,它发端于心理,后续于行动。探究的过程不是对问题的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以固有的“个人的自传性经验”为基础,并带着这种“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是立体化地吸纳、积淀知识的过程。讲课伊始,通过《莫高窟》录像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了解了有关莫高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积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录像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的情趣与内驱力,待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自读自想”第三自然段,“自读自思”第四自然段后,语言文字所裹藏着的意境、美感、情思便淋漓尽致地彰显在眼前,学生已纷纷被莫高窟这一富含“彩塑”、“壁画”、“藏经洞”的绝妙的艺术结合体深深吸引的折服。就在固有知识与新知识迅速融合的那一瞬间,学生的心头不由自主地洋溢起一种美妙感受,不由自主地发出慷慨激昂的声响:OH,How wonderful!China is great!……相信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我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提升。
二、开发文本,优化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这便是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这样的两个细节:其一,引导学生实施思维角色的转换,实现国籍、身份、年龄的转化,于是区区“啧啧赞叹”一词,再也不是机械排列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灵动生命体,“游人观赏彩塑”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其二,关注“……”的用法,依句式由仿到创说话,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创生性的活动中,语言与精神、心智与情感得到了高度的融合,不知不觉中“飞天”的艺术形象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
三、超越教材,沟通生活
语文教学不能“泥于文面之上,死于教材之下”,要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生活初中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充当导游来介绍莫高窟,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需求,虽经教师“主导”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沟通生活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因为这样的过程带有浓郁的生活所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感兴趣,愿学,乐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教学,是一种尊重人的灵魂工程,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奠基工程。学生只有获得自主的权利和空间,才能任意飞扬、任意驰骋,才能洒下汗水,收获幸福。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空间里飞扬
                     ——《莫高窟》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更多的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这其中的收获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无法企及的。
案例
一、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开始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莫高窟!
2、播放《莫高窟》一文的配套录像。
师:看完录像,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通过《莫高窟》录像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了解了有关莫高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积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3、师小结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想想在文中能看到哪些画面?
二、自主探究,研读感悟
(一) 整体感知
师: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方面交流并进行板书。)
(二) 欣赏彩塑
1、 自读自悟:你觉得彩塑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四人小组交流。
2、 全班讨论。
3、 指导朗读描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句子。
4、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些彩塑?(多媒体演示菩萨、天王、力士及卧佛图片)
5、 师:面对这一尊尊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形态各异的彩塑,如果你就是游人中的一员,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转换思维角色,引导学生先讨论后从游人的国籍、身份、年龄等腰角度交流)
生:外国人:OHHOW WONDERFUL!(哦,太棒了!)
    China is great!Chinaese are great!(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中国人:彩塑,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为你感到自豪!
这真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奇迹,到这里虽路途遥远、历经辛苦,但不枉一游。
……
6、 指导朗读:
师:当看到游客们惊诧兴奋的神情,当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赞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①自读   ②指名读   ③评议
(三) 欣赏壁画
1、 自读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重点朗读描写飞天的句子。
师:“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观看飞天图片。
师:这些飞天真是太美了!      指导朗读描写飞天的句子。
文中“……”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有的……”句式来介绍其他的飞天吗?
        指导背诵。
(四) 观赏藏经洞
1、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现在来看看藏经洞。一百多年来,敦煌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与骄傲,但也带来给中华民族难言的辛酸与痛苦,这痛苦就来自于藏经洞。自读自思第四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2、 学生交流。(了解藏经洞文物之丰富以及被掠夺的历史)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藏经洞被掠夺的资料。
师:一支支驼队拉着一箱箱文物出发了,目的地是遥远的异国他乡,凄艳的晚霞中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此时你在想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自读自想”第三自然段,“自读自思”第四自然段,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我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赏读课文,感受文化
1、 从二至四小节中挑选一段你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文字,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进行品读。
2、 学生朗读,师生评点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师:如今的莫高窟生生不息,展现出迷人的魅力,令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敦煌。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课件出示:“因敦煌博物馆游客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报名”。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莫高窟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然后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试着作介绍。(师生或充当导游,或充当游客,共同表演)
(此环节让学生充当导游来介绍莫高窟,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需求,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了课本知识,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师:莫高窟,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神秘而又安详,令人神往不已。课后,请大家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各种途径更全面的了解莫高窟;搜集一些描写莫高窟的文章或者诗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下节课,我们举行“莫高窟新闻发布会”。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宽广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自主地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地教材意境里,作灵魂的游历、作问题的探究,作情感的感悟、作精神的审美、作知识的迁移、作能力的运用。我觉得这种理念在本教学设计中演绎得较为到位,具体表现在:
一、自主阅读,自我探究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趋向,它发端于心理,后续于行动。探究的过程不是对问题的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以固有的“个人的自传性经验”为基础,并带着这种“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是立体化地吸纳、积淀知识的过程。讲课伊始,通过《莫高窟》录像的播放,学生已从直观上表层性地了解了有关莫高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学生的内心不仅已积累为一种高昂的阅读情趣,更主要的是已转化为学生急欲探究新知识,想通过课文内容来佐证录像形象的内驱力。正是带着这样的情趣与内驱力,待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读自悟”第二自然段,“自读自想”第三自然段,“自读自思”第四自然段后,语言文字所裹藏着的意境、美感、情思便淋漓尽致地彰显在眼前,学生已纷纷被莫高窟这一富含“彩塑”、“壁画”、“藏经洞”的绝妙的艺术结合体深深吸引的折服。就在固有知识与新知识迅速融合的那一瞬间,学生的心头不由自主地洋溢起一种美妙感受,不由自主地发出慷慨激昂的声响:OH,How wonderful!China is great!……相信经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自我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提升。
二、开发文本,优化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阅读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其间有一条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这便是文本的二度开发。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层,触摸到文本内最深、最广、最鲜活的东西。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这样的两个细节:其一,引导学生实施思维角色的转换,实现国籍、身份、年龄的转化,于是区区“啧啧赞叹”一词,再也不是机械排列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灵动生命体,“游人观赏彩塑”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其二,关注“……”的用法,依句式由仿到创说话,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创生性的活动中,语言与精神、心智与情感得到了高度的融合,不知不觉中“飞天”的艺术形象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
三、超越教材,沟通生活
语文教学不能“泥于文面之上,死于教材之下”,要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生活初中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充当导游来介绍莫高窟,是学生自主阅读后所生发出来的深层次的需求,虽经教师“主导”提出,但接下来全由学生“主体”完成。沟通生活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本知识的过程,因为这样的过程带有浓郁的生活所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学生感兴趣,愿学,乐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教学,是一种尊重人的灵魂工程,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奠基工程。学生只有获得自主的权利和空间,才能任意飞扬、任意驰骋,才能洒下汗水,收获幸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