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探讨新型模式下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的结合
发布时间:2017-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唐瑶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提出,课程结合越来越被重视。教师如何在现代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课堂实践探讨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的完美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   学生  整合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课程结合跟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走进了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这是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构成全新的诠释。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关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感悟美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教授欣赏课《草原英雄小姐妹》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草原,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故事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小姐妹的勇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得萌发了学习这首琵琶协奏曲的兴趣。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我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
 
  二、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菏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伊始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紧接着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谜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学生兴趣盎然。当再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时,学生都能在我的引导下说出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继而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就不再是难点了。在充分感受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 例如在教学歌曲《嘀哩嘀哩》时已经是炎热的夏天了,而《嘀哩嘀哩》又是一首描绘春天的歌曲。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歌曲呢?于是我设计了回忆春天这样一节音乐创造活动课。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任务:你们印象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你能将其用语言描绘出来吗?然后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索,他们有的搜寻关于歌颂春天的歌曲,有的搜寻赞美春天的诗歌和散文,还有的搜寻网络上的描绘春天的Flash动画,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获取了大量信息,正因为如此,每一位学生才能自己充当小小作词家,创作的许多歌唱春天的优秀作品。在这里教师作为引导者,先进行问题设置,明确任务,提前向学生呈现评价学习活动的量规,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该模式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教学《时间像小马车》的整合课中,首先我是让学生通过Coogle搜寻各种款式、各个国家钟表的图片和动画来导入并总结钟表有时针、分针、秒针三根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指针,并通过人体的慢走、走、跑的各类形态对三根指针的节奏进行概括(时针=慢走X,分针=走X X,秒针=跑X X X X)为歌曲的教授做好基本的节奏准备,接着我是通过歌曲《时间像小马车》的FLASH使学生对歌曲进行初步的鉴赏,从马车由远及近的运动画面结合歌曲音量和感情上的变化引出渐强和渐弱的音乐符号,促使学生从形象感官上理解渐强和渐弱符号的意义和运用。但是由于时间和技术的局限,虽然课前做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考,由于教学设计上还有所欠缺,没能很好的体现信息整合课的实质性特征。但是通过这堂课的尝试,无论从教学设计能力还是网络技术能力来讲,我都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最重要的是我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了信息整合课的魅力。

   艺术创新还体现在群体活动中。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国粹──京剧时,由于学生听的少、见的少,所以,他们对京剧相关知识了解并不多,于是我利用网络举行了一次“京剧知识知多少”的擂台赛,同学们纷纷在网上搜寻下载相关信息,教师同进也在网站在开了一个BBS,供学生协作讨论和与外界交流。就这样一节本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整合对改革音乐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年第206期

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