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论班主任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烨琦

一、班主任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重要性

同伴关系是影响小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并且可以大大提升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里所说社会适应能力可细分为两种:①社会技能;②适应性行为。这种能力主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并构成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小学生同伴关系建立的桥梁,老师的影响力对于小学生正确同伴关系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就情感而言班主任积极倡导小学生建立融洽同伴关系既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小学生是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当中如果学生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那么他们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自豪感与存在感,这对于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大有裨益。此外同伴关系的建立也可以大大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小学生在生活当中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就个体而言,小学生在建立同伴关系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模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沟通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为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外,小学生在建立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如何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科学、有效的帮助其他同学、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以及如何处理管理和被管理的矛盾问题,在小学阶段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就认知角度来讲同伴之间的沟通是小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得小学生获取很多难以从老师或者家长那里获取的信息,这样可以提升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而且在与同伴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同伴的家庭情况,因为不同家境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同的,因而通过交往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价值取向。同伴关系还可以学生尽情的进行自我展示,也可以与同伴做出对比。在面对共同的任务或者突发情况的时候,学生之间可以培养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提升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价值取向偏颇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一是学生家长,其二是学生的班主任老师。

以往的家长为了工作和生活,常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丢给老师就不管不理了。如今,随着对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作用认识的提高,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思想已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已经付诸于实践。研究表明:在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时候,家长的教育对其成长影响更大。因此家长与班主任应成为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相互沟通,形成共育的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家长愈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风气依旧存在,这同时也是父母的一种尊严,为人父母的哪个不盼着自己的子女个个都能有出息,但是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注点越来越偏向成绩的提升,似乎成绩就能决定学生未来的一切,因而家长也将很多精力放到培养学生智力方面,并以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学生的好赖。对于孩子在同伴关系的选择上,家长也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跟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接触,远离成绩差的同学。然而家长并没有考虑到自家孩子自身的情况,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有自己的标准,成绩太好的同学也并不一定会跟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做朋友。很多家长也开始轻视道德培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家长如此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得孩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这一类书虫,缺乏了生活的乐趣。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产生。

班主任在社会当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因为其肩负着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培养责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班主任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其对社会的认知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这又间接的影响着社会未来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具体来讲,班主任的情感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的重要一环,其对小学生各类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主任的情感与其自身的成长和社会阅历有关,宏观来这一情感又取决于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普遍意识形态。因此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准确把握班主任情感特点,并结合特定的价值导向,才能使得班主任能真正做到以真实、健康的情感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于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来讲,新生入学之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于告知学生本学习阶段要学习哪些内容,而是告知学生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需要怎样来进行学习和生活,以及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入学的第一节课当中,班主任应当首先发表一下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看法,然后由学生分别来讲述自己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存在偏颇的价值观,班主任应当及时对其进行纠正,令其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会不断增强,从而逐步摒弃一些错误的人生观,而选择一些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形成一种与自身成长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最终构建起良好的社会认知体系,促使社会进步。

就整个班级来说,班主任的情感因素直接决定着班级绝大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会在班主任的影响对很多特定的事件产生共识,从而将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对于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来讲,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学生当中能产生极强的影响力,而对于个人能力突出的班主任来讲影响力更为突出。在同伴关系中学生有问题都会先咨询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批评、鼓励等,这些行为都会将班主任的价值观无声无息的转移给学生,从而直接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等的建立。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身边有很多优秀的班主任,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深深的感染自己的学生,并培养出无数优秀学子这些学生日后必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而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忽视处不利地位小学生心理调整

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个群体:①受欢迎群体;②中间型群体;③不受欢迎群体。第三种群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即:①被忽视群体;②受排斥群体。一个学生不受其他人的喜欢的表现形式有:首先是起绰号、骂人等言语性攻击及打人等动作性攻击行为;其次是与学习、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性格特征有关的不良品行,如抄袭作业、挑拨、顶撞老师、傲气等;然后是小学生直接表达的“谈不来”,就是观点各异、性格不合而又相互僵持等难以相处;最后是脸上脏、身上有怪味等这些非本质的外部因素而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的其他特征。小学生不受同伴的待见,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的品行不太好。处于这一群体的学生的动向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努力改变现有的境遇,积极和其他学生打成一片,或者通过一些别样方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其二感觉到心灰意冷,逐渐失去和同伴玩耍的兴趣,甚至会因为情绪问题经常与同学产生矛盾。长此以往,这些小学生就是失去对整个团体的热爱,变得心灰意冷。此外,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当中会批评某些犯错误的学生, 这些学生通常会被其他学生所排斥,而有些小学生由于比较内向而很少引起班主任的关注,久而久之就被人们所淡忘和忽略。被忽视的小学生们会产生孤僻的性格,心理发育出现偏差,行为上会做出不合乎常理的事,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不好的基础,这类小学生更易成为今后的不法分子。如果班主任不能够及时对这些学生予以有的关注,那么在日积月累之后,这些学生的性格就是发生或多或少的扭曲。所以班主任在小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

(三)小学生同伴的交往时间少、交往技巧弱

小学生的世界当中,同伴关系是他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之一。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心理,其表现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沟通的具体方式。充分交往通常是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导致现今的学生学习压力极大,并且老师和家长将精力都投入到学生成绩的培养方面,对其他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然而,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学习上,大部分家长会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孩子:你现在是学生,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学习之外的东西都可以暂时放一边。家长通常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劳动,也不准孩子从事看电视玩游戏娱乐活动,甚至孩子的课余时间都剥夺了,让他们来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同伴关系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效的同伴关系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快速适应纷繁多变的社会。小学生因缺少了充分的交往时间,使得他们的交往技巧得不到发展,变得愈发薄弱。但是小学生只有在与其他人进行协作的时候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他们还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人成长当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等,并提升自己遵守游戏规则、履行相关责任方面的能力,提升自己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交往过程形成的这些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其他人在长期的配合和协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当增加小学生与其他人协作的时间。

三、班主任影响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策略

(一)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1. 指导交往态度与技能

小学生同伴关系中,同伴是强化物、是范型,同伴可以帮助小学生去除自我中心的心理,同伴能给予对方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一种社会化动因。同伴关系就是小学生其他人之间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心理,其表现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沟通的具体方式。影响人际关系效果最重要因素就是人的态度只要态度良好,小学生通常都会建立不错的人际关系。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各类能力雏形其将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没有班主任等的引导,那么他们的人格将很有可能产生扭曲。

班主任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时,首先应以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为中心,以诚相待为基本准则,做到善于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帮助小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别人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同伴关系至少要在两个人当中展开,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处理同伴关系的时候务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考虑不周那么同伴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冲突,在现阶段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多,他们为别人考虑的意识极为淡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务必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学生们培养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的能力。遇到突发意外事件的时候,班主任需要第一时间给学生送来温暖,那么其他学生也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她流鼻血了,多希望要水来洗洗,要张纸来擦擦,你能帮帮他吗?”。此外,班主任还应当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社会阅历非常单纯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通常很不到位,要想让他们轻易理解他人是一件很困难事情,并且当前独生子女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更加缺乏相互体谅的意识,这是制约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屏障。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小学生体谅他人的能力。

其次,班主任应该教育小学生待人处事要谦虚友善、热情诚恳;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要脚踏实地,不要空穴来风,将自己的情感和看法真实的表现出来小学生在对待事物时的情绪性比较强烈些,对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关系时要了解全面、冷静分析,以防偏信偏听,草率地处理反而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小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否受到其他人的接纳是他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将小学生划分为三个群体:①受欢迎群体;②中间型群体;③不受欢迎群体。其中不受欢迎小学生又分为受排斥小学生和受忽视小学生,小学生在同伴中地位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地位,这和班主任的主观认识有莫大的关联通常情况下深受班主任喜爱的学生在小学生群体当中的人气都不差,受人们的接受程度也就很高。而那些经常被班主任批评的学生的人气通常都不会太好,因为这类学生会被当作坏学生除了这两种学生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获得班主任关注的,这类学生由于老师的关注度低,在同学当中的受关注度通常也就不高此外,部分班主任会给不同的学生安置不同的标签,久而久之,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学生就逐渐接受和认可自己的标签。有学者指出,一旦班主任给某些学生贴上了特定标签,那么周围的同学也会使用这个标签来看待这个人,这对于被贴标签来讲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分且全面的了解小学生,用自己的爱和关心去认可和了解每个人,把握好如下法则:第一,小学生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务必要保持包容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寻找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长,对于他们的优点应当积极培养,对于他们的缺点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使得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

第二,学生具有向师性,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学习模仿,班主任的行为就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当中,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等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长时间的发挥作用,这些举动都表明着班主任对事物的认知与看法,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处理事情的时候务必保持客观心态。把行为原因强行加在他人身上,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因果关系刻板化”,这一种心理是伤害学生自尊心、形成意义障碍、制造师生关系紧张的导火线。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帮助小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其他同学,使小学生懂得每一个事物或是人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都是有长处和短处的,生活中并没有绝对的“差学生”和“好学生”,使得学生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第三严格管理班干部。班干部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当中的左膀右臂,将重要的责任交付给他们,同时应当对班干部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不能徇私,让他们能从生活细节当中合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若班主任对班干部的教育采取放松的态度,甚至下意识地去宠爱他们,那么班干部就容易产生脱离群众、骄傲自满的倾向。一旦在班主任面前这些小干部表现得驯服,而在同学面前却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那么班级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人际冲突的情境。

第四培养和锻炼学生观点采择能力所谓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会遇到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当中有些是正确的观点而有些是错误的观点,那么如何在诸多观点当中辨识出正确观点就需具备很强的观点采择能力。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让他们学会当好听众,让他们自己判断同一问题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如何,究竟是冲突关系还是互补关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

人际交往在班级中是一个丰富多彩、十分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班主任要善于揆情度理,采用适时、适宜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帮助。

2. 调控同伴关系的规范

对于小学生来讲,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需要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而这一规范是由班主任进行倡导的。在小学生之间刚刚熟悉的阶段,相互之间都会很自觉的遵循特的行为规范,并且相互之间友好、团结、互助,这对于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之间的熟悉度逐渐增加,而同伴关系也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时候同伴关系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痕,班主任应当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予以处理。例如很多小学生团体相互之间过分讲究义气一旦某一成员受到委屈,那么其他成员就很有可能会为了义气别人大打出手,这会在学生群体当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一旦小学生团体之间出现这样的苗头,那么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恶性事件出现之前及时制止。将良好的生活作风树立于小学生群体当中。

(二)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众所周知,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上做了深刻的理论研究,在这其中他提到了一个“主体间性”的相关概念。那什么是主体间性呢?我们知道,很多人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把自己当作主体,他人当作客体。而主体间性就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之中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交往过程中的主体,而且会真正从内心中意识到和自己交往的那个对象也是主体。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现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负担相当重,他们的课程数量多,任务非常繁重,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业余活动非常匮乏,只能上网、看书、看电视,而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也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变、一个个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邻居之间关系也不再如同以前那样融洽,并且现在社会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都是自己一个人玩耍,没有更多的朋友陪伴他们,他们和其它人之间的沟通也会慢慢变少,比如他们也很少会主动去和老师、家长、朋友们去沟通,他们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是主体和客体(主要是物体)的交流和沟通,而并非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的话就严重的限制了这些学生们的一些社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关调查表明,影响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的最关键的两点就是社会技巧和社会认知,而这两点是和小学生他们自己所学习和积累的一些社交经验息息相关的,并且这些经验是只能在自己和朋友之间不断交往和相互了解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由此可知,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师同志们应该要多把注意力转移到小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中,要多去鼓励他们去和更多的朋友进行交往,他们可以多利用周围的优良条件去帮助小学生之间的交往,为他们之间的交往创建更多的条件,也可以放松他们的思想负担,制造出一个轻松的心里氛围;他们也可以在庆贺节日的时候,利用相关节日的热闹氛围来主持一些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认识活动,比如让学生们相互问候;还有可以在班会上面主持题目为“相互发现周围同学优点”的主题班会等,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帮助到学生,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

1. 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

班主任利用好班级教学这个环节,可以在班级里使用集体教学模式,就是说指导孩子们进行一个集体式的学习,这种方法让课堂上的教学也能够帮助孩子们互相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交往技能。而观察我们国家现在的课堂教育,虽然也是以集体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知识传输,但是这种集体并没有真正得发挥它的作用,不能够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班主任应采取新的模式,应将学生依据水平相当这个原则在教室中组建小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如果有足够的硬件设施的保证的话,可以按照国外的相关情况,把课桌排列成为马蹄型式并按小组就座。并且班主任每堂课都要给所有学生5-10分钟时间进行集体性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平常不受重视的学生)的相关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对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意识、尊重他人的意识、表现自己的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的发展颇有益处;促进了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比如表达、评价、协调、综合等各方面能力。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也增进了学生与小组之间的相互交往,这对学生之间的知识的学习和思想上的一些领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他们一同进步。

2. 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学习“压力山大”的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多,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为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更多的非书本上的活动内容和更加开放宽广的活动场所,小学生可以在这之中开展更加广泛和更有兴趣的交往活动。这些由班主任组织的促进交往的相关活动不仅仅促进了班集体的融合,也提高了儿童交往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对集体所产生的高度责任感。而这些课外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们积极的去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还有一定量的生产劳动,这些活动都能够很有力的帮助小学生进行交往活动,也能够有效得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学校是小型的社会,学生在学校中的能力培养是为了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除了组织学校的课外活动外,班主任还应当鼓励及支持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锻炼、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在校外国家设立了很多教育组织来补充儿童的课外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这些组织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及少年等。班主任及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在更多的领域开眼界、交朋友、长知识。

3.教会小学生掌握好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

人际关系中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是不能回避的,而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又占主要部分。虽然这一矛盾往往引起小学生的负面情绪,然而凡是存在的事物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矛盾的顺利解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矛盾解决期间,他们认知能力慢慢得到发展,已经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审视问题,学会相互合作与相互帮助,他们意识中的无规则社会交往已经开始规则化。而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这一期间内得到提升,并且促使他们个性化以及社会化发展所以,在处理他们之间矛盾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老师在解决他们之间的人际矛盾,要避免单纯使用说服教育,而是要引导他们,使其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寻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失去让他们成长的机会第二,建立优良的同伴关系发挥正面作用的小团体往往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中落后的一部分人,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地寻找伙伴或是寻找自己认为可靠的人帮助自己。如果能够对一些人际关系较好的小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向来自于他们的帮助能够使在学校中不受欢迎的小朋友逐渐认可学校这样的人际关系网络能够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组建帮助他人小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也能在班级中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 引导小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

校内发展的社会能力包含小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完全对立的,不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出现而破坏了同伴关系的往往是失败者在竞争中的挫折感。因此那些对于胜利很强渴望的人的人际关系便很紧张,如果老师仅仅强调学生之间竞争关系,那么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便不能顺利形成所以,在学生之间存在竞争时,班主任要合理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竞争关系的度如果超过这一限度,不仅会使有些学生形成挫败感,而且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维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成功,成功不是他人比较得来的,而是与以往的自己比较得来的。人类属于群居动物,相互之间互帮互助才能生存至今,合作是同伴间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行为。所以合作关系在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更为重要,对他们的影响也更加地深远。支持性的网络形成以前,教师可以他们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和情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那些不受同伴欢迎的小学生不能被忽略,依据各自性格、学习等各方面特征使他们融入到他们被需要小组,使他们逐渐地被其他同伴接受。小学是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说服教育,应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使他们在问题解决实际过程中体会其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三)调整处境不利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

那些在集体中不受同伴欢迎的学生,应该成为教师调整班级人际关系的重点。这些学生不受欢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人学习能力差、有些人不善他人交流、有些人行为不妥,这些不良因素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针对于这样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口头指导角色扮演以及正向行为强化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交意识,增强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追求,训练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

口头指导,该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讲述的形式使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知道不当行为对他们人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从认识上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教导他们在处理不同问题情境的方法。通过练习这些方法,使他们实际中能够正确地处理一些人际问题。当他们成功地解决某些问题则表示他们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体验。比如学生因为自己各方面比较优秀而具有骄傲情绪,使得他在同学中不受欢迎。这时老师应该使认识到这种情绪的害处,引导他意识到同学间平等真诚交流的重要性。若他意识到这一点后并进行了改正,教师应激励他将这种好习惯坚持下去。

角色扮演,该法是教师通过创设针对不同问题问题情景使行为不良的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正向行为强化法,就是在学生表现良好行为时给予他们表扬、赞赏和鼓励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重新获得同伴们的认可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演小品、设计情境等方式进行训练。

学龄儿童大多的时间是待在学校中的,所以很多家长不清楚孩子学校中的表现和人际关系情况因此,在教师对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纠正和培养和家长进行沟通以取得他们的帮助,并且将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告知家长,让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共同帮助孩子走出人际困境孩子的进步也应该告知家长,使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现时表现

教师不仅要转变处于劣势学生的位置,还要促使其他学生形成他人的正确认识。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不受同学喜爱的学生重新感受班级温馨和关爱,使他们形成对班级的归属感。

总而言之,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社会关系形成中越来越重要,班主任在其中对他们引导、教育和关心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因此班主任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关系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