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创意解读,老教材也能读出新意
《夕阳真美》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艳

 


  《夕阳真美》是一篇行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渗透着强烈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流畅。第一自然段写傍晚爷爷和奶奶带“我”去看日落;第二自然段写太阳西斜的壮丽景色;第三自然段写夕阳下沉时云朵色彩的变化;第四自然段写夕阳落山后天边霞光的灿烂;第五自然段写爷爷赞美夕阳真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供学生观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是本文重点、精彩部分。这三段景色描写按日落的顺序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但在内容叙述上存在共同特点“变”:首先都写了夕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的变化:西斜——下沉——西山背后,接着写了太阳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圆圆的脸涨红了——变得更红了。最后写了周围景色的变化。在语言叙述上生动形象,尤其是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收”、“染”“涨红”等词,把太阳写得栩栩如生,犹如演员在天空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读来尤其觉得亲切,让人喜爱。

教学设计:

教学本课时本人根据对教材独特的理解,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下面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夕阳西下时,是那么神奇美丽,美得让小作者和他的爷爷、奶奶不由赞叹:“夕阳真美!”(读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欣赏日落时的美景,好吗?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插图1)看他们祖孙三人出发了!课文哪一自然段写的就是图上的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地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设计意图:1、导入读题与学习课文结束时读题有个呼应,为后面的情感升华作个铺垫。2、利用课文插图,简化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使教学过程详略得当。)

三、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1、日落的景象有多美?我和爷爷奶奶都看到了什么?课文第2、3、4自然段向我们做了介绍。(师配乐范读)小朋友,发现美、感受美需要我们展开想象,我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展开想象,好不好?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课文第2、3、4自然段都是写看到的夕阳西下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要分三个自然段来写呢?(出示三段内容)

4、(小朋友一时发现不了,老师可以故意停顿一下,卖个关子)原来太阳落山时,它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天空中变换着位置(板书:位置)好象在跟我们捉迷藏呢。聪明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读相关句子)

5、太阳的位置在变,太阳自己的样子(板书:样子)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你发现了吗?(读相关句子,理解“刺眼”、“涨红”)

6、渐渐地,周围的景物(板书:景物)也发生着变化,瞧——(引读)

7、变化中,课文第2、3、4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幅梦幻般的美景,你喜欢哪一幅美景?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8、从小朋友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你们对夕阳的喜爱来了?其实作者也很喜爱夕阳,他把“夕阳”当“人”来写了呢。再读读这几自然段,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夕阳”像人了?(“收”、“染”、“涨红”、“走”)

9、小朋友真是善解人意呀,如果你再认认真真把这几个自然段读读,你会发现夕阳在天空这个大舞台上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呢。(自由读第2、3、4自然段)

10、读着、读着,你觉得夕阳像谁?(交流中学生给出的答案很多,有魔术师、画家、染发师、妈妈、害羞的小姑娘……)

11、小结:夕阳在大家的眼里能扮演这么多角色,它简直就是个了不起的演员。你们喜欢它吗?佩服它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它的精彩表演吧!

12、齐读第2、3、4自然段。

13、想留下它的美丽吗?选一自然段背一背。

(设计意图:课文第2、3、4自然段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教学上不光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提高美的鉴赏能力是最终目的。此环节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线,从文章内容到表达形式,从欣赏夕阳美、到领悟夕阳美,层层深入,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夕阳之美。此设计特色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范读,自由读、引读、比赛读、带着问题读、边读边动动笔,齐读、选择读、背诵,每次读不是泛泛而读,而是带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探究地阅读,使课堂成为书声朗朗的课堂,使阅读课真正成为了“悦读”课。2、摈弃了传统的串讲法,把课文第2、3、4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在展开教学活动,彰显板块式教学设计特点。根据对教材的挖掘理解,对文本进行了重组,抓住一个“变”把此部分内容当成一个整体,避免了对文本的肢解,形成理解上的支离破碎。3、层层深入,如剥笋般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触及美好心灵,进行美的熏陶。一开始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零星感知夕阳美。接着抓到夕阳西下时的三种变化:位置变、样子变、景物变,采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夕阳的变化美,知道作者在表达上的规律。然后有选择地比赛读读课文,尝试进行有感情朗读,(因为之前老师已经作过范读,在朗读上没有必要做具体的指导。)紧接着进一步在文章表达方式上作探究,拟人化的写法体现在哪些字词上。最后读中有“悟”让学生去发现它在天空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整个环节难度循序渐进,学习效果水到渠成。)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看着这一切,爷爷满面红光地说——(引读)爷爷为什么满面红光?指名读爷爷的话:夕阳真美呀!(指读课题)齐读课题。

2、生活中,人们通常把老人比作夕阳,让我们祝愿老人的生活也能像夕阳一样红红火火,美好幸福吧。让我们再来喊一声“夕阳真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1生活中把老年人与夕阳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低年级小朋友不一定完全理解。所以在这里老师采用浅尝辄止的策略,让小朋友知道就行。2、再次读题,与前面呼应,体现教学的完整性,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升华!

五、看录象。

有位摄影师也很喜欢夕阳的美丽,他是怎么去发现美,表现美的呢?跟小作者不同的是他把看到的夕阳美景拍成了一幅幅照片,为了奖励小朋友学习认真,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欣赏欣赏!

(设计意图:1、把看图片放在最后,是为了避免先入为主、框住了学生想象。2、很多小朋友并没有机会观察过不同地方的日落美景,让学生看看摄影师的照片,从第一感官上接受美的刺激,激发学生到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暗指生活中的美需要有心人去观察、去发现。)

六、学习生字。

(略)

七、作业。

1、欣赏文人墨客笔下的夕阳。

夕阳无限(xiàn)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唐李商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白居易

2、把《夕阳真美》背诵给爸爸妈妈听,并与家人、朋友一起看看夕阳,真正感受一次夕阳的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