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新课程下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高凤娟

一、在操作中积累动态表象

1、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为过程、情景形式的动态表象。这不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如“九加几”的进位加法。“9+7”的教学,教师准备小棒:左手9根右手7根,要算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我们知道“9+1”等于“10”,那么我们就从右手的7根里拿一根放到左手。(教师一边说一边从右手拿一根放到左手,再用橡皮捆成一捆)右手7根就剩下6根,“10+6=16”。在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后,再进行“9+6”的操作,并说一说操作过程。然后要求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回想刚才的操作过程,这样,“凑十”的情境表象异常深刻。

2、“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根据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通过操作而准确、有序、清晰的反映出来。例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时,先让学生对照算式32÷2进行操作,把3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应该怎样分?(学生在操作中很快遇到困难:还余下一捆和2根小棒怎么办?)再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进行复述,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归纳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动手操作,使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二、语言表述、内化新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述思维的工具。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在底年级教学中,让学生动口表述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达到深化理解知识,内化新知含义,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设计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1、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所摄取的信息,最终需要借助于数学语言复述出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如教学“9+5,教师引导学生边摆边说:“从右边5根小棒中拿出1根放到左边,9根和1根组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根得到14根小棒。”这样使学生在手、脑、口并用中理解“凑十法”算理。

2、根据算式说算理或计算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如“134”,启发学生想:4加几得13?所以134得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根据错题讲原因。设计学生易出错的题,让学生说明原因,这样有利于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达到突出本质特征的目的。

4、说应用题中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角度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科学简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