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塘第二实验小学开展数学校级教研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湖塘二实小全体数学老师在三楼观摩教室开展了数学校级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张勤、史超两位老师分别为大家提供了《认识线段》《观察物体》研究课。
线段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他们生活中要大量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陌生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张老师由生活中小朋友感兴趣的活动跳绳和拔河来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这两种活动中的绳,再比较一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张老师又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认线段(通过拉直毛线来认识线段特征)——辨线段(辨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为什么)——找线段(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线段)——折线段(利用白纸折不同长度的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线段创作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真正把握了对线段的本质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史老师在《观察物体》之前,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孩子的眼球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故事导入后,史老师带来了淹城动物园小猴宝宝,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的小猴,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在这基础上,史老师又以四人小组看看桌子上小猴玩具,并找一找它的照片,更加刺激了学生。这不仅仅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 ,而且史老师让学生用“我站在小猴的( )面,看到小猴的( )。”在语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观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时,可以用模仿小猴的动作来分辨。整堂课用活动贯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验、表达,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理解观察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史老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现了课程的适度整合。
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老师搭建了成长平台,也展示了上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供稿 撰稿:王丽芬、张斌茹 摄影:刘群 审核:王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