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二实小数学组举行第一次校级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8-03-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业务水平,320日,湖塘第二实验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齐聚一堂,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教研活动,聆听了由丁樱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和张勤老师执教的《认识千米》。

丁樱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个一位数》是一节计算课,旨在掌握算理,为日后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下基础。所以在探究新知这一块,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物化活动,请两个“好朋友”来帮忙——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并在其操作基础上抽象出运算过程,还在例题讲解完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总结概括出一般的计算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的能力。整节课丁老师以参观水果园为线索,引入部分通过复习旧知取得门票,借助交通工具教学例题,最后练习部分有“采草莓”、“摘苹果”、“运水果”等环节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有趣生动,层次分明,孩子们乐在其中。

张勤老师执教了《认识千米》这一概念课,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难啃的骨头”,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难上”。“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它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为了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张老师下足了功夫。先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寻身边出现的“千米”,明确“千米”很大。课前还带着学生测量100米,进而教学10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入手,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但表象不稳定,是变换流动的,于是张老师提供了共性参照标准“学校300米的跑道,1千米相当于3圈再加100米”,而后是200米、250米的跑道,除了共性,张老师还提供了个性参照标准,就是“步幅”,通过“100米走了128步,1000米大约走了1280步”,做到共性架起个性,构建了千米的标准。张老师通过体验架起感悟,加深了千米的量感,通过“从学校出发走到哪儿是1千米”“1千米大约走多长时间”的体验活动,加深量感。因为前段各环节的感受深刻,最后练习部分学生都毫不费力地解决了。张老师的这节课轻松而又深刻,环环相扣,把“千米”这一概念深深种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很是精彩。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相信大家都能从中汲取营养,有所收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撰稿:周贤  摄影:张斌茹  审核:王丽芬)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