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涓流终入海
湖塘桥实验小学锦绣校区 顾围
我工作的学校虽处城区,但中队成员中好些是外地孩子。47名队员中有17名来自其它省市:安徽、四川、河南……他们大多随来常打工的父母离开家乡,到本地求学。有些孩子来的时间稍久一些,有些则是新学期刚刚转入。他们就如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集至此,迎接他们的是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同学、新的规范要求……许多孩子茫茫然不知所措。给他们指明方向,使他们能够顺利融入六(3)中队这个大海,成了我这个辅导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是六年级,队员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有了相对发展,但又不能很好地明辨是非。本地的孩子受传统观念、或长辈的影响,对外地孩子存有多方面的偏见。我就曾听见一个孩子说:“我妈妈让我离那些外地人远点。”而外地的孩子呢,他们在公办学校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外地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家庭背景反差很大,他们容易形成低人一等的感觉,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容易促其形成消极心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习惯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原因,外地孩子极易受城里孩子的歧视,导致其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辅导员沟通,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以致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隐患。他们普遍认为本地的孩子对他们存在偏见,他们也没有必要和他们一起玩。如此水火不容的状态,让人很是头疼。
面临这样的状况,开学伊始,我在中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32.23﹪的本地孩子不喜欢外地孩子,原因很多:比如他们学习习惯不好、卫生习惯不好、语言沟通不畅、生活的圈子不一样……而23.87﹪的外地孩子不喜欢本地孩子,大多是因为本地孩子瞧不起他们。虽然现状堪忧,但是我依然从这些数据里看到了希望,毕竟大多数的孩子还是能够接受对方的。我暗下决心,只要我积极开展中队活动、努力做好疏通工作,他们一定会彼此汇合,融成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让外地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中队,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他们,与之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体情况;仔细观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加油鼓励、赞许表扬……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减少了他们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我随时随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有针对性对外地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 还记得那个在操场上,如一头发疯的小牛,随时有可能冲出校园的男孩。仅仅是因为和本地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他竟发火成那样,他口口声声说:我要回老家,我要回去!看着他大吵大闹,我的血液一下冲到了脑门,恨不能好好训斥一番。但我又迅速地冷静下来,他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才会这样。我试着靠近了一步,他几乎本能地往后退了一截,我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地说:“不作为老师,只作为朋友,我还能给你一个建议吗?”还好,他用沉默回应了我。沐浴着午后的一场小雨,在几位老师担忧的目光中,在同学们好奇的眼神里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心结。然后叫上那个本地孩子,面对面地沟通,连接了两个孩子的心灵。他们俩冰释前嫌,我也在心底丰富了对孩子们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我爱着这些外地孩子,尊重他们,让我选择了和他们共同面对。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外地孩子本身缺少爱,所以他们更需要爱,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我在严厉批评时,也一定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们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视情绪,而理解了我的苦心。
除了充分给予关爱之外,我还做了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教学契机教给外地孩子学会自尊自爱。我想,只有让他们勇敢、乐观地面对别人的责难,才能真正成长。我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这课时,敏锐地发现这些孩子跟主人公林肯的相似之处——被人轻视。但是林肯却用可贵的宽容和谦逊朴实的态度感动了所有的人,他不正是这些外地孩子学习的榜样吗?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课外作业:根据经历,创设情境,学习林肯的气度和语言写一篇文章——《是的,我是外地孩子》。孩子们仿佛是久旱逢着了甘雨,个个奋笔疾书,写出自己的心声:
“我满带微笑地说:‘是啊,你说得没错,我是外地孩子。非常感谢你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我远在家乡的爷爷奶奶,还有我的好伙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家乡欢度过的美好时光。’”
“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我擦了擦眼角,说道:‘其实无论来自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一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都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强大起来。我们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我的父亲是建筑工人,每当我看到他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时,我非常自豪。你们美好的家园也有我们一份功劳,我觉得非常荣耀。’”
“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也有人嘲笑你是外地人,不愿跟你交朋友,觉得像你这样的人不配与他们一起玩——就像你现在对我们这样,你将会是什么心情呢?”
我将这些习作在中队活动中展出,并让全体队员敞开心扉谈自己的感想。队员们各抒己见,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他们在交流中消除隔膜,重新认识对方,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原先几个顽固的本地派都明确表示不会再存幼稚的偏见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外地孩子开始勇敢乐观地面对自己的身份,这是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曾经指出:“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我深知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活动是队员们喜欢的,也是他们走进彼此、融入集体的最佳时机。六年级的队员们面临毕业,学业任务相对较重,活动的热情和精力相对较少。所以,这样的情境需要作为辅导员的我积极组织、努力创设。
为了促进孩子间的融合,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来我的家乡看一看”、“亮亮我的绝活”、“本地文化知多少?”……创造各种机会让外地孩子介绍自己的家乡,展示其特长,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本地孩子带领外地孩子充分认识本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更好地在这里生活。当队员们沉浸在河南板栗的香味中,感受着安徽宣城的文房四宝,向往着黄山的美不胜收时,我从本地孩子陶醉的眼神中读出了真真切切的向往,想象着外地孩子心中一定充盈着无尽的骄傲和自豪之情。当外地孩子开始嬉闹着拗口地学说着本地话时,我听见他们渐渐走进的脚步声,心里充满了希望。
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艺汇演、学科竞赛等活动中我总让本地孩子和外地孩子同台竞技。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方面,我也给予他们同等的机会。当孩子们在运动会后兴奋地写道:“我们中队的颜真厉害啊!枪声响起,她像离弦之箭飞了出去。她一直遥遥领先,似乎有用之不竭的能量。她真不愧是来自体育之乡柳州的高人啊!太给力了!”
读着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文字,想起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他们“本地人”“外地人”地那样叫了,我知道,一学期以来惺惺呵护的那些幼小脆弱的心灵,已经找到自尊,渐渐强大起来;那些毒瘤似的固执偏见已然在欢声笑语中隐匿了踪影。那些姗姗来迟的涓涓细流终于悄无声息地汇入了大海,和所有的水滴融为一体,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