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天地>>德育网络>>文章内容
关了德育隐性课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09-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关了德育隐性课程的思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缺乏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因此,我们要转变德育思路,着眼于挖掘学校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以提高德育实效。
  课程有显隐之别。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学生参与这类课程通常是无意识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很多学者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做过研究。如著名道德专家柯尔伯格认为,潜在课程可以作为促进道德成长的手段;精神病学家斯奈德则认为,没有一所学校没有影响师生的潜在课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价值感和尊严感,这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日本学者岩桥文吉甚至认为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潜在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作为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的德育隐性课程,其特点是:
  内隐性。这是隐性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由受教育者无意识接受的,不受学校硬性规定的传授方法的限制,非强制性的教育。正因为受教育者在感知、接受和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就更要求教育者严格设计,使之含有丰富的信息量、深厚的内涵和强烈的刺激,具有较丰富的象征意味,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和感知。例如南通市第三中学教学楼前的合火炬、风帆为一体的立体造型,就给学生以热情、向上、拼搏的暗示。
  形象性。隐性课程是让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的学习行为。因此,就要求课程的显示物要生动、形象、可感、有趣,在愉悦之中、不经意间给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器官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要求显示物以更高层次的美,给受教育者以心理的浸染与净化。不只是园林喷泉、亭台池沼等自然环境的设置,也包括各种活动类型的书画、模型、集邮、火花、生物标本的展览与制作,包括各种活动的开展(如深入工厂、兵营、农村、参与社区与交通的管理),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等等,都能给受教育者以鲜明可感的身心刺激,以达到教育目的。
  导引性。不管是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或是激励性的格言与警语,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化的社会风貌,都给学生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指向,形成受教育者潜在的向往更高文明的期望,也有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正因为德育隐性课程具有以上特点,其设置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显隐结合。我们强调凸显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并不是否认、排斥显性德育课程,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显性德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道德规范、伦理要求主要是通过显性德育教育来传递的,忽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同样,不注重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注重个体觉悟,德育实效也不可能令人满意。只有通过相互融合才可能获得最佳的德育实效。
  软硬结合。学校的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共同构成学校德育环境(即德育场)对学生施加影响,二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如果只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美化而忽视了文化氛围的营造,忽视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学校德育场就可能失效。因此,我们必须使物质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实效。
  内外结合。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构成了学生受教育所处的大环境,隐性课程的设置要兼顾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等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校外隐性课程的设计,要注意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和体会,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交往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实践中去接受考验,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使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

(学习材料)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