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御城校区科学组寒假地质实地考察活动
发布时间:2015-02-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孔艳

趣读石头书  品赏大自然

——湖塘实小御城校区科学组率队开展地质实地考察活动

农历新年伊始,风和日丽万象更新,湖塘桥实验小学御城校区科学组孔艳、陈果博老师组织部分学生,组队前往南京六合地质公园方山景区、古滁河遗址雨花石砂场,开展地质科普实地活动

方山位于南京六合,海拔184米,占地8300多亩,气势秀伟,是长江下游有名的死火山,保存有极为完好的火山口,并有大量“火山弹”遗存(由火山熔岩的黏稠部分喷发形成,在落回地面前凝结成固体,属于喷出火成岩。火山弹可以从火山口飞出数千米,经常在飞行中获得空气动力学外形)。197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在六合考察地质时,在方山发现火山口和石柱林。1982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亲临现场考察并指出此地质地貌国内罕见,世界少有。此后,方山即被辟为南京大学地质系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1996年方山又被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选定为指定考察点。为此,我校科学组老师将此地确定为地质科普实地考察的最佳活动地点,利用寒假时间,组织部分科学兴趣小组成员开展实地科考。

方山尚未被过度开发,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入山,清山空濛,石奇树秀。沿途不少石块裸露在土层之外,形状和特性惹人注意。许多石头一层层的,象一页页书稿呈现出来。有的是横向的,有的是纵向,让人很快想到“页岩”这个词。另有一些石头表面,象是流动的浆液,让人联想到喷发时为火红的岩浆。孩子们边走边看,边看边拾,边拾边问:

“这个是火山弹吗?”

“山坡上的碎石是怎么来的?

石头层为什么褶皱着?

看上去坚硬的石头怎么一扒拉就全碎了?

为什么这里的蚯蚓这么多这么肥?

树干为什么扭成了麻花?

…………

科学组孔老师、陈老师面对孩子们一个又一个问题,结合现场的环境、事物、现象等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红黑色的、卵圆形的,布满空气孔的,就是火山弹。”

“这里山坡上的碎石是重力、流水搬运过来的,圆形的火山弹是火山喷发是飞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

“石头层的褶皱说明地壳在起伏、被挤压。”

“这些容易碎的一层一层的石头是沉积岩,风化以后一抓都碎了,石头风化后会变成泥和沙。”

“这里的土层有很多腐殖质,把蚯蚓们养得特别肥。”

“树干上曾经攀附了寄生藤蔓或铁丝,树干扭曲成了麻花。”

…………

孩子们手脚并用,拉枝攀石,艰难登顶,欢聚峰顶猫儿石畔。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场景无法再现,但眼前的景象引人暇想,轰鸣和浩荡如在面前。

下午,孩子们又向古滁河遗址砂场进发。砂场由雨花石砾石层开发而成,雨花石砾石层的形成是距今 300 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强烈隆起,长江流域的西部进一步抬升,由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岭冰川因日照、风化、水流融化作用而形成的冰融水,从涓涓细流,千涧百溪,最终汇成汹涌波涛,冲出青藏高原,切开巫山绝壁,使东西古长江相互贯通。从此长江犹如一条银龙,咆哮翻滚,拍打着悬崖峭壁,冲击着崎岖乱石,历经6300 公里,一路向东海奔来。而在这过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至下游平坦地带南京段,便逐渐淤积下来,形成雨花台砾石层,卵石、雨花石遍杂其中。

来到砂场,滚圆的石头按照颜色、形状已经分成几堆,有的黑白相间,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斑驳。孩子们拿出了小水桶和铲子,瞪着火眼金睛,在石堆上爬上爬下,每捡到一块都要向老师询问一番,向伙伴们展示一番。每个人都捡了大大小小一堆彩石。“我这个是玛瑙吗?”“是石英”。“我这个颜色黑白相间的”,“是石灰岩”。不管捡到的是什么,孩子们都是一样的欢天喜地。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要踏上归程了,这次活动,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孩子和家长们是这样说的:

“超喜欢爬山!而且是在没有路的地方。”

“我知道什么是风化了!”

“看上去是荒山一座,枯石几堆,但经过科学老师们一介绍,还真是非常有意思。”

“这次野外探索点燃了孩子们对地质的兴趣!”

科学知识的呈现可以是实境的、具体的、丰富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在课堂里进行的学习往往是后者,对于小学生来讲,带有趣味性的具体丰满的实境知识非常重要,御城校区科学组一直积极践行着“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让“生态、体验、科普、自然”的理念与行为更贴近孩子,融入教育,与我校倡导的“健康身、智慧脑、世界眼、中国心”无缝接轨,将社会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共生。

 

(撰稿/摄影孔艳   审核:庄荷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