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御城校区五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03-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御城校区五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连续两天,五年级数学组吴晓萍老师、钱燕春老师都为大家呈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位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本节课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情境之中,公因数的概念,是用铺地砖的问题引出的。课堂上,两位老师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王叔叔家用地砖铺贮藏室地面的现实情境,邀请同学们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学生在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抽象出公因数的概念。教学概念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自然揭示了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两位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画一画,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三、在“探究—发现—总结—再实践—练习”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想学。

课堂中,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使学生从以往的被迫着要学变为发自内心的想学。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好课应该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两位老师这节课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

(撰稿:五年级数学组   摄影:徐燕   审核:吴晓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