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引入 操作理解 比较深化
——御城校区三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4月21日,御城校区三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共有三节课,分别是黄雅倩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单位》、孙瑜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和邵心怡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三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学习的结果,还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因此,三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尽可能地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邵老师在课始让两位学生擦两块大小不同的黑板谁先擦好谁获胜,引发孩子们的抗议:“这样比不公平,大黑板的面大,小黑板的面小。”从而水到渠成引出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物体面的大小就是物体面的面积。
在操作中理解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如何来解决教学中的这一问题呢?三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凭直观获得感知。如:黄老师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时,先让孩子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动手测量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让孩子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拿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与自己的指甲比一比,看一看哪个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平方厘米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比较中深化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教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概念分析透彻、讲解清楚。三位老师在教学中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进行正确、合理的想象、概括,提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如:孙老师在孩子们学完把6个桃、4个桃、8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这盘桃的1/2后,问:“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不管盘子里有几个桃,都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就是这盘桃的1/2。
课后,陈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通过点评让我们对概念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要使概念教学取得好的效果,不仅要注意概念的引入,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理解,形成准确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概念,为学好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撰稿/摄影:张勤 审核: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