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指向熟语教学的“真实语用”
——“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顾围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它们用词固定、语句短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因而广泛流传。除随课文学习外,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相对集中的熟语教学,多见于“读读背背”“诵读和积累”,以成语居多。另外课文中有大量的熟语点缀其中,也是学生领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一把重要钥匙。

熟语教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日常教学活动中往往缺席于“真实语用”,学生大多脱离语境重复地做着基础性的题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为此,我校几位老师围绕“语用学视野下的熟语教学研究”进行了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相关熟语进行归类,并针对其特点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寻,围绕熟语的“语用基础”和“语用发展”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建构,实现熟语教学的“真实语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调查——一种现状:熟语教学多蜻蜓点水

课题组开展研究之前,对熟语教学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种种原因导致日常教学活动中熟语教学往往“蜻蜓点水”,学生大多脱离语境对其进行死记硬背,或重复地做着基础性的题目,不能真正地对其形成“语用”。日常教学中熟语教学长期缺席于“真实语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材料的客观原因

1.意义的双层性,造成理解难度

所谓意义的双层性是指熟语常常有两层意义,即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是该熟语的构成成分组合后所形成的字面意义;深层意义是该熟语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或文化背景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关认知经验,多停留其表层意义。要知道,深层意义才是熟语魅力所在,是学生语言习得的“生长点”

2. 流传的历史性,形成使用隔膜

熟语虽然大多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故事,当下学生缺乏体验的支撑,所以,在学习时往往死记硬背,必然是失败的。每每预习相关内容,大多数学生只将词语的意思写在书旁,上课时照本宣科,更不会有意识地主动运用这些熟语进行说话、写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实施的主观原因

1. 教材编排集中化

许多熟语的教学编排在每一单元的“读读背背”“诵读和积累”中,看似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由于内容相对较多教学参考用书中只是对某些词语的含义进行了罗列,缺乏操作性的指导教者在教学中教时利用不足缺乏完备、成熟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呈现简单化倾向。

2. 教学方式传义化

教者大多只关注教学结果,盛行解词和造句,一般以学生会不会背诵熟语、能不能完成相关练习题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学生对词汇意义死记硬背(有的地方甚至组织学生抄字典、背字典),或者做答题模式的归纳、记忆与应用。然后用这些规律和模式一同应付词语教学,企图使教学能够以简驭繁。这是一种简单的“传义式”教学。

 

二.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一种理念:真实语用要成为常态

    何为语用?在明确“语用”之前,必须明确“语形”及“语义”这两个概念。“语形”是指语言系统的抽象的语言形式,包括构词法、语法,也包括语音、字形等。“语义”是从具体语境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的静态意义,是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的综合。“语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对语形和语义的灵活运用,是语言的动态合成意义,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包括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解释等等。

   新课标开篇明义:“语言文字的语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见,语用并不偏爱当下教师们有意指向的“表达”,而是如特级教师魏星所说的“是一个整合了的概念,一个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的概念。”语用教学中将师资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做题练习(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病句判别、成语使用对错、听写、默写等联系)等,归入语用教学的基础部分;而将关乎学生言语行为的阅读理解教学、作文教学(含语言运用)归入语用发展部分。同时强调要将基础部分和发展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将准备性、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放入具体语境中和话语实践中进行教学。只有将“语用基础”和“语用发展”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真实语用”。

课题组参考了相关文献:孙维张《汉语熟语学》、王勤《汉语熟语论》、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胡晓研《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问题说略》等。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策略——一路探寻教学实践与反思建构

苏教版在教材熟语编写上煞费苦心。因教学目标不同,呈现方式、教学要求各有不同。课题组对相关熟语进行归纳,并针对其特点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寻,围绕熟语的“语用基础”和“语用发展”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建构,以期最大程度实现熟语教学的“真实语用”。

(一)常规教研课题化

共进行了五个年级的8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 课题开题论证会    

2. 课例观摩研讨:

(1)李倩老师《海伦·凯勒》

(2)邓淑兰 《歇后语》

(3)吴榴玉 《成语》

(4)陈静仪 《成语》

(5)董晓芳 《郑和远航》

3. 年段教学特点研讨

(1)低年段熟语教学研讨(羊水娴)

(2)中高年级熟语教学研讨(宋爱芳)

(二)专题研讨课题化

(1)主题1:与课文无关联的系列熟语——由“传义”过渡到“传意”

(2)主题2:与课文相关联的系列熟语——由“整合”优化至“完融”

(3)主题3:小熟语引发的大启发——由“静态”发展为“动态”

(4)主题4:课文中的熟语教学——聚焦“语用基础”,指向“语用发展”

 

四.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练习中的系列熟语

1.与课文无关联的系列熟语——由“传义”过渡到“传意”

熟语编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常以一个主题串联起来系列熟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课文的关系不大,教材的编排目标旨在丰富学生的熟语积累。对于这部分内容,课题组将教学重点放在“语用基础”的夯实上。日常教学大多是简单的“传义式”教学。要知道,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意”是本,“义”是标,相应地,传意是本,传义是标。指向“真实语用”的熟语教学应当是“传意式”而非“传义式”的教学。

1)融合内外,搭建故事擂台。

要实现“传意”,教学中需要钩沉实虚,把熟语和相关典故、文化联系起来,梳理出熟语清晰的源头、探寻出熟语的文化内涵。唯有如此,师生与词语之间才能真正产生关联,迸发出情感,实现“真实语用”。否则,只能是雾里看花

比如熟语中的很多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通过探究熟语的出典,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熟语的含义,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不仅能夯实语用基础,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话语主动权,发展他们的语用能力。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螳臂当车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这一组成语时课题组做了尝试,将此次的成语教学课堂打造成“故事擂台赛”。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选取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词语进行深入了解,探求其背景、故事来源,并用自己的语言打造成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分享给全班同学。学生预习时不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集中精力驰骋在语言文字的自由世界,在探寻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在分享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能力,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认可,所以一个个乐此不疲。当然,这样的情景很容易造成课时的负担,于是老师就将这个活动与班级的综合活动课衔接起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在舞台上展示风采。

2整合学科,打造文化盛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民族语言精华的熟语更是民族文化的化身。熟语所包含的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例如六年级上册生旦净丑、粉墨登场 、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系列成语就是介绍中国的国粹京剧,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在这次熟语教学中,老师发动音乐、美术老师一起为学生打造了一次京剧艺术的文化盛宴。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了京剧的著名选段,相机介绍了生旦净丑等相关京剧知识。美术老师带着学生们花各色的脸谱......经过一系列的铺垫,语文课上这十二个成语的教学便水到渠成。学生们在吟诵这些词语时一个个有板有眼,恍若舞台上的京剧演员。在教学中,适时地把熟语按照其蕴含的文化类型进行归类,并利用学科间的相互关联精心设计,一定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熟语,领会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3)关注体验,促进语言表达。

王元华先生说:词语的意义是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语用教学以语用体验为核心,就意味着语用教学围绕着语用体验展开。”体验之后学生才能真正达“意”语用学的体验性原理提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参加实践,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或者与自己亲自参加实践所得的真切感受相联系,从而具体感知语言文字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在熟语教学中,教者可以运用相关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练习2“风流潇洒、气宇轩昂、温文尔雅、仪态万方......”这组有关人仪表的成语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我们班里的哪些同学可以称得上是‘相貌堂堂’?又哪些给你‘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去班上搜寻“相貌堂堂”的人,细致感受“温文尔雅”。在学生给出答案后,老师又请他们具体说说缘由,学生们都侃侃而谈。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身体、心理体验,用体验在词语和“语用”之间搭起一架沟通的桥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与课文相关联的系列熟语——由“整合”优化至“完融”

练习中编排的熟语有一部分是和本单元的某篇或几篇课文有联系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整合”教材,但大多是在阅读教学之后再进行集中的熟语教学,不能真正形成关联。福特等语用学家认为词语或话语是以关联为取向的,词语或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话语的关联性受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话语处理所需的努力的共同制约,如果听话人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这种最佳关联性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期待得到的结果。  

    在教学《郑和远航》这一课时,课题组老师在备课初始,就关注了练习中的熟语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湖四海 心悦诚服”与之的密切关系,在文本教学时即引入成语教学,使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当下的学习经验,寻找到了词语的最佳关联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完形理论,就是人们心理总是试图把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但分散的图形联系成一个可以感知的整体。将阅读教学和熟语进行完形融汇,便可以织成一张连贯相通的语境之网。在教学中,把握熟语和相应课文的联系,最大程度上促进最佳语境的形成,可以较高的学习效率。

3.小熟语引发的大启发——由“静态”发展为“动态”

在熟语教学中,课题组老师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运用熟语进行说话和写作。老师让他们在一组熟语中随意挑选三至四个连贯成一段话。在班级例行作业“每日一记”中也要求150字的一段话中必须要使用四至五个熟语为自己的写话增色添彩。长期运用,使学生具有了积极运用熟语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准确运用熟语的能力。

在教学第十册练习2歇后语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灵感闪现,想起不识字的奶奶,她目不识丁,但说话的时候总喜欢用歇后语。她的歇后语有些是广泛流传的,而有些呢,则仅是村里老少皆知的,因为那些就取材于周围的邻居。比如“吴国胜结婚——形势所逼”;“二癞子吃藕饼——净是肉”。老师将这些歇后语背后家长里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饶有兴趣。接着老师学生们创作班约定俗成的歇后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请他们在歇后语后用简短的一段话加以注解。

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熟语这一语言形式的“语用”与自己的生活第一次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静态”的历史流传用智慧表达出了“动态”之美,算是达成了课题组尝试让熟语教学走向“真实语用”的初衷吧!

(二)课文中的熟语教学——以《海伦·凯勒》为例

课文中的熟语教学也是熟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老师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不屈不挠”这一个成语进行了充分演绎,实现了其“真实语用”

1.一咏三叹:聚焦“语用基础”。

教学中,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不屈不挠”这一中心,对成语的含义理解可谓浓墨重彩。教者不再囿于学生对成语本义及引申义的“知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的原值认识、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不断将成语“不屈不挠”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具体化,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关注体验:指向“语用发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熟语运用的提高过程是一个边模仿、边练习、边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的,台阶不宜设得太高,否则学生将失去“语用”的自信。从已学课文中汲取表达素材,鼓励学生立足熟知的内容,大胆进行运用表达,是获得语用体验,使之逐渐过渡到“真实语用”的一个阶梯。

王元华先生说:“文本关联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将已经语言文字化的生活体验,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还原成可以具体、生动、深刻感受和领会的生活体验;一是将由文本联想到的生活体验变成语言文字,予以表达与交流。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这两个关联,促成生活体验和语言文字的转换生成,从而促成语文水平的提高。”以上的活动设计,从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提取儿童积累的语言素材;由一句话到一段话,有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习得,使之逐渐养成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跳出句式的樊笼,旨在给学生营造出语言表达的自由天堂,指向学生的“语用发展”,关注熟语的“真实语用”。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在教育实践中,课题组成员们还只是一个且行且思考的探路者,语用理论博大精深,我领悟还不透彻。比如:

1. 如何进处理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个别教师研究熟语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认为“语用学”理论深奥难懂,不能认真研读,将其消化吸收,真正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和熟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教师把熟语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补充,并不能处理好阅读教学和熟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触及不到熟语教学的“真实语用”,教学效果不明显。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水平有限,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科学,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肯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使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够真正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教科研真正服务于教育,体现出教科研的作用与价值。不断地向同行研究者和专家们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