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科学教研组举行第六次教学研讨活动,全体科学美术老师全程观摩陈果博老师执教《不同的声音》一课。
陈老师用自制排箫教具突破教学难点,揭示音声高低的变化,辨音清晰,效果相当好。而且排箫的引入是由单个到多个,由无序的长短到有序的排列,孩子们在老师层层设计的环节中体验到乐器的声音原来是这样有规律出现的。其次选择典型乐器化解重难点。声音的高低除了长短因素外,还有粗细、松紧,陈老师引领同学们观察吉他粗细弦、拨动松紧弦,化解声音高低的难点,利用鼓面震动和小豆跳动高低的现象,化解音量与振幅关系的难点。使艰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生活化、直观化。第三,陈老师语言幽默氛围和谐,教学节奏先紧后松,在常规抓实之后,适当的语言调侃使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如在解释噪音和乐音时,老师先后播放孩子们的课间声音和歌曲,感受噪音和乐音的差异,老师用“沐浴在噪音中”形容平时的生活场景,最后同学们能够发现乐音“有规律”,噪音“没有规律”也是水到渠成。
科学教研组一致认为,教学实物材料对于学生认知学习非常重要。而教学材料的配备、制作又与教学设计紧密相关。一方面,老师需要依据学生认知建构的规律设计生动有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仪器室也需要配备充足的教学仪器以备课堂循环使用,期末科学组将整理科学仪器,依据教学设计,准备充足的教学器材,让二实小科学课扎扎实实、活活泼泼地开展着。
(撰稿/摄影:孔艳 审核: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