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暖阳里,我们四年级的全体老师走进了四(4)班吴涧芳老师的课堂,吴老师上了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雾凇》,真是应时应景。《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这节课,吴涧芳老师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既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又在颂情的基础上加以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吴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吉林雾凇,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加上第一自然段的介绍,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想象训练学生说话,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老师出示了:“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从而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再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抓住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认识雾凇形成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接着通过读“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这些词语,感受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浓,了解了吉林这过于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让学生明白“遇冷凝结”,这里抓住“零下30摄氏度、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严寒季节”等词语体会温度的低,通过读强调了雾凇的形成还是需要足够的低温。读到这,学生已经很清楚知道雾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也了解到吉林能形成如此奇观的原因。此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雾凇形成过程之缓慢、轻柔,再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 “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这样通过画面的感知、读说的结合,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人们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就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在本堂课上,“阅读”成了孩子本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天空里自由放飞。
(撰稿/摄影:周玲娟 审核:吴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