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教育资源库>>语文>>六年级上册>>文章内容
《伯牙鼓琴》-陈静仪(2024区级)
发布时间:2024-12-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名曲,咱们来听一听,好不好?(播放《高山流水》)

2、听了刚才的曲子你有什么感受?是呀,最是音乐抚人心。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这首曲子就叫——《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不仅是一首曲子的名字,它还是一个成语呢!比喻知己或者知音。(板书:知音)

3.这个词就源于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齐读课题——《伯牙鼓琴》。(生读课题)

4.一读题目,你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伯牙,“鼓琴”就是——弹琴。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5.这是个文言文小故事,讲了什么呢?知音这个词语为何源于此呢?不着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一探究竟。

6.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一,对照着要求先自己读读课文。

二、初读古文

1、同学们刚刚都读得很投入,可这毕竟是春秋时代的文言文呀,咱们读起来一定有些困难。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加红:“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我注意到你读的句子中同一个字出现了两次(加圈),读音一样吗?分别怎么读?自己读读看。

你怎么知道第一个读wei,第二个读wei?“以为”就是“认为”,“为”就是“为了”。

大家发现没有?对照注释,不仅可以理解词句的意思,还能据此判断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非常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板书:对照注释】

跟老师读一读,师读、生读,师说意思,“复”就是“再”;“足”就是“值得”。再说意思。(根据意思,读起来要注意停顿)师读、生读。

2、加红:“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里还有个多音字,书上也没给出读音,你能不能也用“对照注释”的方法来判断一下它应该读什么?(时间很短,就是很少的时间,读“shao”)就请你来连贯地读一读这句话。

注意:“哉”是生字,读第一声“zai”,师领读“善哉”,“哉”在古文中一般表示语气词,所以,“善哉”就是——“好啊”;那“妙哉”就是——“秒啊”;“怪哉”就是——“怪啊”;“美哉,我少年中国”就是——“美啊,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就是——“壮啊,我中国少年”。

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语气词又何止一个?还有——“乎”。很多古文里都会出现“乎”“矣”“兮”“也”这样的语气词。这些词,它们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是一种虚词,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它们读得延长一点,后面呢,停得也长一点,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你们听——(师范读)。

谁能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点评:你们看,语气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真的像个有模有样的小书童了!)

课文中有一句话和这句话很相似。谁连起来读读看?(点评:真有古文的味道)我们一起来试看看。齐读。

3、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你们仔细听。师范读。

4、老师读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做了短暂停顿,这样读古文,就更有节奏和韵律了,(齐读)

三、理解文意

过渡:大家读得这么好,你读明白了吗?央视有易中天品《三国》,咱们有六(6)班讲《吕览》,补充《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谁来给咱们讲讲这个故事啊?

1、理解“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先等一等,你把“之”解释为——。“之”在这里指什么?(代词,指代伯牙的琴声)诶,我们五年级时也学过一篇小古文,叫《杨氏之子》,这里的“之”又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在文言文中,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是“之”的两种常见用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它更多的用法。

2、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

①稍微等一下。你把这句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再说给大家听听。哦,你把“方”理解为“刚刚”是不是?这个字的意思在注释里有没有?在学古文的时候,一个字的意思,如果注释里没有,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但是呢?如果有字典查阅,咱们就可以更方便而有效地理解,对不对?【查阅字典】

②给大家推荐一本学习古文非常有用的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它的查阅方式与新华字典没有太大区别,课前呢,老师已经找到了“方”的几种解释。

在这句话里面,选哪个比较好呢?刚刚弹琴的时候志在太山。

志在太山,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仅仅靠注释,就是心志在太山上,说起来总有点别扭,对吧?根据这句话前后的意思,把它解释为“心里想着”,咱们一听就明白了,是不是?(所以,有时候,要想更好理解文言文,咱们还得联系——文章)【板书:联系文章】

接下去,“善哉乎鼓琴”,你理解为“琴弹得好啊”。为什么不说成“好啊,弹琴”?是啊,说成“好啊,弹琴”总觉得不那么通顺,和我们现在的表达习惯不符合。看来啊,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还要结合平时的语感【板书:结合语感】有时候补充一些词句,有时候颠倒一些词序。这样,古文的意思就理解得更加流畅完整了。

3、理解剩下语句。

你接下去往下说。你们觉得她这个小故事说的怎么样?挺好的,对吧?

小结:其实啊,你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用上这些方法,你一定也能把这个小故事说得很精彩。

4、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读懂了,那咱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大家能读得更好。

四、解读“知音”

1、故事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的知音是谁了吗?看一看,作为姓氏的时候,“钟”可以写为“锺”。课文一开头,就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2、介绍伯牙、子期:同学们,伯牙是何许人也?锺子期又是何许人也?(你们了解伯牙吗?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师补充:伯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琴师,他能弹琴、会作曲,换做现在就是个创作型音乐人。相传,读:“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连马都不吃草了,也抬起头来倾听。可见他——(随意点2个人)琴艺高超,所以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琴仙”。)那锺子期呢?相传他是一个打柴的樵夫。

2、那子期能听明白了伯牙的琴声吗?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方鼓琴……”)

3、你们是不是也从这里看出来的?看一看,这里一共出现了几个“善哉”?“善哉”的意思就是——好啊,好啊,就说成——“善哉”。还不够好,好啊,就说成“善哉”。这是子期对伯牙琴声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4、现在,咱们也来听一听伯牙的琴声,也来学着子期的样子夸一夸伯牙。谁来和蒋老师配合着夸一夸伯牙的琴声。(师生配合朗读)谢谢你发自内心的赞美。

5、老师发现,你不仅“善哉乎”读得好,这个“巍巍乎”“汤汤乎”读得也很棒。

5.1、当你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就是这样高峻巍峨的大山。谁能用朗读把这样高大巍峨的感觉读出来?谁能加上动作把这种顶天立地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善哉,读得好啊!我们一起来。

6、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听,伯牙的琴声又变换调子了。一起读。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浩荡的流水,哪个词表示“浩荡”?(“汤”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成“shang”,有个词,叫“浩浩汤汤”,其实就是浩浩荡荡)这样浩荡的流水,让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者诗句?能不能读出这样浩荡的感觉?我们一起来。

7、我请两个孩子配合着来读这一段话。再请一组,可以加上动作。点评:善哉。

7.1、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巍峨的太山,这浩荡的流水,组合在一起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象征着人有着泰山一样的志向,有江河一样的胸怀。让我们一起配合,读出伯牙这种高远志向与广阔胸怀。

8、同学们,就是这样,无论伯牙心里想着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不仅如此,子期还能听懂伯牙倾注在琴声中的心声。

9、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伯牙,遇到这样一个既听懂你琴声,又听懂你心声、志向的人,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完成学习活动二,试着写一写。写完之后自己可以读一读。(分享交流)

10、难怪,伯牙把子期看做自己的——“知音”。

11、下面,咱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受伯牙与子期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

五、故事结尾

1、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终于到了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可是,天意弄人,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似乎天地之间也在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一起读:“子期死,……。”

2、逐个提问:你读出了?你读出了?是啊,知音已死,怎一个“悲”字了得?伯牙摔破瑶琴心里寒,从此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再读“子期死,……。”

3、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瑶琴,,挑断琴弦,并写了一首悼词,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来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谁来读?(感受到了伯牙的悲痛)齐读。

4、好一个“此曲中期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真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难怪诗人墨客在一首又一首的古诗中提到了它(出示资料袋3句古诗);这更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古诗,难怪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它。

5、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6、下面,就让我们在这首名曲之中,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

六、布置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有关“管鲍之交”的故事,继续感受知音之间的深情厚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