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设计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苏天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习对偶与用典等巧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对偶、用典等表达方法。
一、课前游戏+导入:
1.同学们,我们手执一卷古诗词,就如同手持一张中国地图,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韵律之上。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欣赏过,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壮观澎湃的黄河,感受了,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春暖花开的江南水乡。
2. 小结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跟着诗词去旅行,来到了南京,走进一间小小的院落,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3. 品诗题:
(1)请你来读诗题。你能读得字字正确,节奏清晰。是的,书和壁都需要停顿。我们一起读诗题。
(2)读了诗题,你能获取到哪些信息?
书:写。
壁:这首诗不一般,他是写在墙壁上的。
湖阴先生:是写在谁家的墙壁上?(湖阴先生何许人也?)借助注释,我们了解到湖阴先生就是诗人王安石的朋友、邻居。
(3)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书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4)像这类诗就叫做题壁诗。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题壁诗?(题西林壁、题临安邸)
话说在唐宋时期,题壁之风盛行,凡是能写诗的壁,都有诗人写的诗。题写的目的呢,也各不相同,有讲述经历的,有表达个人观点的。可谓是古人的万能朋友圈。
4.逐字玩味,我们发现诗题就涵盖了很多信息。你能带着自己的收获读好诗题吗?(再读诗题)
二、朗读者
1.学一首古诗,先要学会——读,让我们来当一回朗读者,先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谁来试试。
预设1:【你读得准确,把难读的两个字都读准了,还读出了节奏,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读题目和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3个字。】
预设2:【你把字音读准确了,我们一起来配合着读一读,找一找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我来读题目和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2.再听老师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我们把韵脚的字音读的适当的延长而响亮,就更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运用以上的方法,同桌之间字正腔圆的读一读、评一评。
3.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读一读。
三、研读者
1.读着读着,我们已然走进了湖阴先生的小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茅檐、花木、水、田、山。(点评:说的很完整/谁来补充)
这么一看,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从庭院内,写到庭院外。
2.这些景物又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诗意。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1)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
出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2)请你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你把诗句的意思说的很完整。
要点1:长扫的意思就是经常打扫,正是因为经常打扫,这庭院才会干净整洁,没有青苔啊。
谁再来说一说。
要点2:畦这个字的意思你也说的很准确。一块块整齐的土地,看这就是畦,一条条,一列列。而湖阴先生的庭院里,这土地栽种的是赏心悦目的花木。是他亲手栽种的花木。
→走过这样的田地,你仿佛闻到了?
听到了?
你的心情是?
→透过这诗行,你还看到湖阴先生在做什么呢?
这么一看,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想象,我们在这庭院之景中看到了有生活情趣、勤劳能干的湖阴先生。
带着想象,再读。
(4)想象就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让我们一起走到庭院外,放眼远眺。请你来读,你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有山有水,十分美丽。谁能在他的基础上把画面说具体,说生动,怎样的水,环绕着怎样的田地?
→这样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四字词语?(青山绿水、绿意盎然、葱葱茏茏、生机勃勃)
→如果你就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有怎样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心情?
带着愉悦,再来读好这两句诗。
(5)多么美的画面。就连王安石也非常满意这两句诗,甚至在友人黄庭坚拜访时,他也骄傲地指着墙壁上的诗句说到,此句乃近日佳作。
这两句诗,妙在何处,请你再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6)要点1: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成对排列,就是对偶。
我来和你对,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板书:巧用对偶)难怪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我们以往学习的哪些古诗中也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诗。
大家的积累真丰富。
(7)要点2:这句诗中,其实还有两个典故,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这两则故事。
护田:出自《史记》,汉朝专门派遣官员使者,保护西部边境的农田,囤积粮食。
排闼:出自《史记》,汉高祖刘邦生病,下令不见大臣们,多日不上朝,大将樊哙无所畏惧,推门而入,说服汉高祖重新上朝。
(8)护田指的是谁?排闼又指的是谁?
在这句诗中,护田指的是一汪溪水将田地环绕,好像在护卫一样;
排闼指的是?两座山直闯进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9)孩子们,为什么作者要化用典故,为什么不直接说这水的流动,这山多青翠呢?
预设:在王安石眼中,山和水已经有了情感,他们为何与湖阴先生如此友好亲近呢?
小结:是的,正是因为湖阴先生品行高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人有境界,山水才有情。(板书:人有境界、山水有情)
男孩子,读出这份亲切。
女孩子,读出这份情感。
我们一起读,读出这份和谐之美。
三、创编者
1.同学们,你们现在一定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诗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吧?他想用这一则“朋友圈”表达什么呢?
预设1:或许是这里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预设2:也许是作者欣赏和敬仰湖阴先生的高雅品行;
2.透过这首诗,除了湖阴先生,你还看到其他人了吗?
预设:是的,这里面还有诗人自己。是的,一则朋友圈,记录的不仅是风景人情,更是自己当下的心境。
3. 王安石,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他的政治生涯犹如过山车一般,宦海沉浮。政治上忽起忽落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他都用诗歌表达心境。因政绩显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情境引读: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元日》。(指生读)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多次被罢相,退居江宁。这时的他心灰意冷,认位自己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有共通之处。于是,他用一首《梅花》来自喻。(指生读)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晚年的他闲居在江宁的半山园,结实了湖阴先生。那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齐读《书湖阴先生壁》)
4. 同学们,当他身边是品行高洁的隐士好友,面前是开阔明朗的青山绿水,这时的他,心境已然产生了变化,他看到了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吧。
出示:结合诗人背景,从所学古诗内容想开去,想象诗人心境的变化。
王安石来到湖阴先生的庭院,他看到:
心想到:
预设:这是一份释然。
这是一份闲适。
这是一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淡然。
6.是的,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王安石心灰意冷。而当他看到这里的美景,品性高雅的湖阴先生时,内心又多了一份淡淡的喜悦,青山打开的不仅是屋门,更是诗人的心门。
于是,在南京,他还写下了这些诗句——(配乐)情境朗读。
他独自坐在小溪边,听着这潺潺的流水。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钟山即事》
他独坐在山中,望着那皎洁的月光。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山中》
他独坐在一叶小舟之中,望着远山。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定林所居》
他也来到友人院落,打开了自己的心门。
(读全诗)
在这样的山水田园中,王安石发现了人生之美,宁静致远。(板书:宁静致远)。
6.正如我们的单元卷首语所说——读。
总结:今天我们跟着诗词去旅行,不仅收藏了诗中画卷,更在自然中品出了一份人生的力量。
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王安石的这些诗,感受诗中的景语。相信你会对王安石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