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我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程实施,10月24日,“构建协同育人生态: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江苏实践”江苏省首届校家社协同育人研讨活动在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拉开帷幕。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景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尹弘飚,中国教育报刊社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康丽,《中小学德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毛伟娜,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司马双龙,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晓东,常州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张小亚,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翁路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喻小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刘霞等专家莅临会议指导。江苏省各地中小学校校长、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代表、教师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司马双龙代表常州市委对来自全省各地的参会领导与嘉宾表示欢迎。司马书记重点介绍了常州市校家社协同育人情况,并指出,此次研讨会是全省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思想盛会,也是常州教育向全国教育专家学习的机会。常州市各地各校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促进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不断丰富高质量“常有优学”新内涵。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顾月华致开幕辞。顾厅长强调从“家校社”到“校家社”,文字顺序的改变体现了教育理应担当起主导的责任,校家社协同育人需要打开视野,来接纳来自每一个家族,来自社会各界有力量有价值的资源。顾厅长也指出,未来,更需从真问题出发,力求解决问题进行研究,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生成更多的思想和智慧,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炼创新成果。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朱燕芬校长代表学校作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汇报。朱校长表示,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结合本校“一个核心、三大主题、六大行动、四条路径、一个学习活动链”协同育人整体框架,展示了二实小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成效。学校汇聚了多元的资源,开发出多彩的课程,滋养着每一颗心灵,不仅自我成长,家庭也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而社会也因这份携手努力,变得愈发和谐与美好。随后,朱校长携手师生、家长进行了《我们在一起……》协同育人汇报展演,以“时光里的六大行动”“家书里的传承”“我是家庭小劳模”三大篇章展现了湖塘二实小社群生活中“活泼泼、乐滋滋、暖融融”的生命样态。
本次研讨会上,南京市江北新北区、常州市钟楼区、张家港市、扬州市四个实验区以及太仓市教育局进行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情况汇报,全方面展现江苏省协同育人教育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喻小琴对成果汇报作出点评。喻博士指出,各地区的汇报展示出校家社力量的融合,关注实践,破解问题。未来,校家社协同育人更要体现育人方式的变革。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作主旨报告。成尚荣先生首先肯定了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湖塘二实小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的四个经验,第一,湖塘二实小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置于广阔背景之中,借鉴国际经验,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致力于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儿童。第二,学校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价值观引导,使儿童从热爱家乡逐步升华为热爱国家,育人目标清晰明确。第三,学校通过把儿童融入群体性和积极性的生活中,有效落实了育人理念。第四,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六大行动,为理想与现实之间搭建了桥梁,确保理念指导下的行动更加高效且有质量。
随后,成尚荣先生提出,校家社协同育人要聚焦四个基本问题,一是价值性问题,在价值上取得协同育人的共识。第二,主体性问题,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把儿童纳入主体之中。第三,公共性问题,让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道德性,明确社会秩序。第四,契约性问题,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同心圆进入法治轨道,体现契约性,培养儿童的责任和担当。针对四个基本问题,他提出三条主要路径,一是研究当代的儿童,了解儿童现状,相信儿童个性,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二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破解心理健康难点问题。三是让儿童过集体生活,在生活场和学习场中团结在一起,指向共同生活。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作出引领,陆院长表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四个实验区与太仓教育局都走在协同育人的前列,通过脚踏实地的探索,总结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值得借鉴。本次会议是全省首次校家社协同育人研讨会议,体现了大时代,大主题;小学校,大担当;大专家,大情怀;小会议,大探索的特色。未来,要凝聚起最广泛最深层的育人合力,才能形成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良好氛围。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加快推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组织、社会主动的良好局面,共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好,落实好、执行好,为建设教育强国,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始终践行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入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教育资源运用到二实小教学课堂中,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思、学、用、练。三节协同课堂精彩纷呈。陆东雪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是未成年人》引入了家庭、社会律师资源,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育人。通过模拟实践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理解相关法律规则,培养学生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责任,争做有担当的好少年。张斌茹老师呈现数学课堂《营养午餐》以协同育人的视角解读营养午餐在中国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感受营养午餐不仅是一顿饭菜,也是有温度的校家社共育纽带。周方媛老师执教体育课堂《蓝天救援》,以协同育人的视角培养学生自救与他护的技能。邀请了蓝天救援队员亲临现场联合教学,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圆桌论坛环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霞博士主持本次论坛,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景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中国教育报刊社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康丽,《中小学德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毛伟娜围绕“学校如何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各位嘉宾从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到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再到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为在场的参会者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最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尹弘飚作《中国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特征、成效与性质》专题讲座,尹教授强调,教育通过彼此的协同实现成效,学校是主阵地,最后落地的群体是教师。尹教授以生动的实例、详细的数据,对比探讨了中国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独特之处,中国教师的专业学习方式,分析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对教师发展所起的作用,并重新界定了中国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性质。尹教授的发言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不仅有助于深化教师对专业学习社群的认知,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通过此次研讨活动,江苏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深化了对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认识,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家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未来,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将继续依托全国教育部重点课题、省品格提升项目,以六大行动为抓手,促进校家社紧密合作,共育活泼泼的好儿童,成就乐滋滋的好教师,照亮暖融融的好家长。
(撰稿:苏天草 摄影:毛东方 审核:朱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