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全体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走进了二(2)班,聆听范琴芳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儿童诗《乡下孩子》的教学。
这篇课文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文中绚丽的插图更是把人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蓝天白云、绿草红花……诗歌文字简略,极具跳跃性。在教学中,范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一、关注字词,渗透语言的奇妙之处。
教学时,范老师首先以词组的方式复习文中出现的数量词与名词,既对第一课时的内容作了回顾,也对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如何让语言文字更加丰富形象作了最好的诠释,作了正确的引导。至于从乡下孩子的“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捉蝴蝶”中又让孩子了解到词组的规律,并试着练说,使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
二、感悟想象,体会儿童诗的魅力所在。
范老师引导小朋友们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并且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在理解第一自然段时,在教学“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一句时,抓住了“曾”,借助图片与描述唤起小朋友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体会自己小的时候,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是什么样子,是多么的幸福呀!从而再引入诗句,学生真正体会理解到诗句含义,真正理解“为什么乡下孩子会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
在理解第二三节时,围绕文中的“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捉蝴蝶”这些词引导学生细细朗读体会,借助肢体语言,发挥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比如: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编织了什么美丽的故事呢?通过听音频,体会草叶吹奏乐曲的美妙;挖一篮野菜、逮一串小鱼,它们又会怎么说?从而感受到乡下孩子的聪明与能干。仿说训练“采几朵野花,( )。挖一些泥土,( )。割一把青草,( )。抓一把米粒,( )。”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也是一种积累和表达。
我想,今天的这堂课,不仅仅教给了学生一首小诗,了解了乡下孩子的生活幸福、快乐,他们的聪明与能干,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让儿童诗更具有魅力。
(撰稿:黄晓玉 摄影:王辉 审核:史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