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1月4日,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第十八次活动于线上举行,此次活动聚焦“教·研·写”一体化。本次活动特邀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先进行指导。培育站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次活动。
精彩演绎,品习作之美
王祯卿、孙孟欢两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习作教学,她们为学生积极创设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习作乐趣,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注重习作方法的学习与积累,让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王祯卿老师执教了《我的心爱之物》。王老师运用一本展示册串联起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心爱之物过程,让学生走进情境。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自己习作脉络,并能准确勾连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再透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爱,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里。
孙孟欢老师执教《我和___过一天》。孙老师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巧妙导入,引着孩子进入想象的空间,组织学生透过对学交流、合作探究、分享评价等过程,在欣赏好词好句中提升写作的信心,在查缺补漏中逐步提升写作的能力。
行思结合,谈聚学之获
课堂观摩结束后,培育站学员们分组展开了热烈的线上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张鸿老师:两位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第一是有趣味的导入,第二是拓展想象空间,第三是分享评价修改提升。真实的情境、多样的环节设计、扎实的课堂推进让学生写作技能得到了提升。
史静文老师:王老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牢牢紧扣课本的写作提示,并将单元课文内容引入写作课堂,向读学写,挖掘写作内容,层层引导,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心爱之物。
顾冬秀老师:两位老师都以引导学生列提纲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王老师有较强的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孙老师则是通过两篇习作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故事经过具体化的方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给了孩子。
郑凯悦老师:孙老师的习作课堂板块清晰,梳理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又以经过这一部分作为主要内容,依次按照了解人物特点、去哪里、做什么三个板块,去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
精准引领,促成长之行
朱燕芬校长对两位上课老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同时也对两堂课进行了重构。朱校指出,在《我和_____过一天》的教学中,要与四上第七单元的一人多事类文章形成区分度,写好这篇一人一事的文章,就要把发展高潮部分讲清楚,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绘制故事发展图,确保故事的丰富性。并且朱校强调,好故事背后一定有好主题,以达到传播正能量或者告诉世人道理的目的。此外,朱校认为,对于作文评价标准需要细化。在《我的心爱之物》的教学中,朱校强调要抓住心爱之物的特点。特点既可以是外形,也可以是内在。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平常的事物写出心爱的特点来。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帮助其学习借助事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把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这样就能把喜爱之情融入于字里行间。
朱校的引领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专家引航,炼写作要义
随后,陈建先主任结合培育站老师由两节课堂生发的思考与问题进行指导。首先,陈主任强调习作评改要有合理的限度,不随意拔高要求,让学生保持对于习作的热情与兴趣。陈主任建议大家从这个话题中思考关于“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认知思维”之间的差异如何进行弥合。其次,结合新课标中的任务群,特别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陈主任指出,对于习作指导要以思辨的眼光来看待并给出策略,教师的教学思路要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儿童的思维。同时,对于教材的使用,陈主任认为,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工具,做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最后,陈主任提出,思辨性牵动着语文的核心素养,它和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脉相承,和审美创造和语言运用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和文化自信也是呼应的。语文教师应从更广大的视角兼顾更广泛的学生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群人,在一个地方,聚精会神地干一件事情,是改造世界的不二法则。相信通过这次线上培训,培育站的老师们将对习作教学有一个全面而又全新的认识,并在新教育的浪潮中有所作为。
(撰稿:杨启慧 摄影:培育站各位老师 制作:梁燕华 审核:朱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