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决定着未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变革,而且势必影响整个评价考试命题体系的变革。此次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到底“新”在哪里?有哪些新的育人目标、核心理念?对教与学的方式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会促进评价考试命题体系发生怎样的变革?
学习·新常态
5月16日上午,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于线上开展第十二次活动,共同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作主旨报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崔允漷教授在题就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义务教育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崔教授指出,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
崔教授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详细解读了方案。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针对义务教育特点, 聚焦课程育人本质,从方向、对象、目标、实施机制和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从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时间安排明确课程设置要求,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一些科目,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
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习内容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两条路径为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三种策略包括横向结构化,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从育人方式看,重视学科实践,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教案是关键环节,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也倒逼新教学模型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在此过程中,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实践·行与思
论坛结束后,培育站学员们分组展开了热烈的线上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王祯卿:崔允漷教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新课标的四大内容变化,即价值引领变化,以文化人的道德导向变化,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作为导向的素养导向变化,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践变化。强调情景,特别是强调我们语言文字学习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变化。对比新旧课标,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标准有了更明晰的了解。
蒋莹姣:这次讲座主要了解了四方面内容——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作为一线教师,这次新课标的发布,给予我们更明确的教学指导。学习任务群、真实情境、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核心素养……我们须进一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
周婷婷: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什么新变化?崔教授从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授。既有理论高度,又善于比喻、举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引人深思。叫下去的是技能,留下来的是素养。新课标引发我们思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坚持素质导向,考虑如何“适合每个人”,因人导学。同时,教学不只是关注知识点,要强调学科实践,加强学科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
吴琦煜:今天,我在线上聆听了崔允漷教授主讲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听的过程中,我感慨良多。新课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以新课标为方向,积极转变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逐步实践,探索其可能性。这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可能很难,我也会积极在教研和培训中努力提升自己,争取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引领·悟中做
朱燕芬校长对于新课标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新课标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需要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再而,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对于实现学生真正的生长,是大有裨益的。最后,朱校长强调,新的学习革命迎面而来,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一群人,在一个地方,聚精会神地干一件事情,是改造世界的不二法则。相信通过这次线上论坛培训,培育站的老师们将对未来教育有一个全面而又全新的认识,并在新教育的浪潮中有所作为。
(撰稿:林苑青 摄影:培育站各位老师 制作:宋天依 审核:朱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