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笔尖的情,是心上的花,是灵魂深处的悸动。人间四月天,读书正当时。文字的魅力,穿越时光,激起读者的共鸣。在文字中,探寻阅读乐趣,品悟文化底蕴。
4月28日,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于线上开展第十一次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文字的魅力”主题。培育站主持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朱燕芬,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课程研发部主任杨秋霞、培育站全体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梁燕华、史静文、姜唯婷三位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她们依据文体、年段特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梳理,把握内容要点,品析人物形象,迁移应用方法,使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文白共学,品少年形象。横林小学梁燕华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第六单元《囊萤夜读》。梁老师教学自然流畅,从解题入手,按文章的总分结构设计学习板块,逐层深入,以读带解,以解促读,在读与学中逐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总结出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再拓展运用。
星辰实验学校史静文老师带来了五年级第八单元《杨氏之子》。史老师教态自信从容,课堂教学板块清晰明了。史老师以解题导入,再到初读、精读,最后拓展。初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困难点,指导到位;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训练充分,学生熟读成诵。史老师的课堂难度层层递进,人物形象逐渐鲜明立体。
洛阳小学姜唯婷老师执教了六年级第五单元《表里的生物》。姜老师紧扣文章的结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探究和梳理中发现小作者如何从一个个问题得出推论,最终得出结尾的结论。梳理中渗透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渗透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专家引领,溯学教过程。湖塘桥二实小课程研发部主任杨秋霞评价了两堂小古文课。她强调了文言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提出了“六读”:一读题,二读正音,三读节奏,四读画面,五读中心,六读方法。正音和节奏是通读环节,要花大力气。读中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避免串讲。读中体会关键字眼的文化内涵,如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蕴藏着不同的思维方式,高频出现类比思维,是我们民族的思维特点,这就是文化的渗透。希望教师把语言的感悟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成长真实可见。
最后,培育站领衔人朱燕芬校长肯定了老师们精心准备,对每一节课都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一,针对《杨氏之子》,她表示了赞赏,肯定了史老师的从容淡定,课堂板块清晰,节奏把控良好。同时,朱校长就《杨氏之子》中“善答”进行了深层次解读:一是双关谐音答得有水平,二是否定语气有礼貌,三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古文有巨大的语言魅力,朱校长强调,作为教师要把其中蕴含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传承好。第二,针对《囊萤夜读》,朱校长建议通读环节和感悟人物形象板块设计要做清楚的区分。朱校长提出小古文板块教学可以分“导入、初读、精读、拓展”四个板块进行设计。第三,针对《表里的生物》,朱校长提出,要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如何印证自己的观点,理清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事例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人物形象不能只考虑孩子的形象,父亲的形象分析也很重要。
研而有思,敦教研不怠。活动之后,培育站成员们对于几堂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知,回顾自己过往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各组代表们表达了自己听课后的感受。
孙孟欢老师评价了两堂小古文课。孙老师肯定了梁老师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课堂,形成的学习口诀便于记忆,拓展的成语和类文使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史老师的教态温文尔雅,能创设情境,层层递进,品析加及时朗读指导,让课堂有情有趣。
蒋莹姣老师评价两堂小古文课渗透了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的方法,设置有效练习,在课堂中解决背诵,落实了“双减”。建议再强化文言文特性,可以尝试“新课标”中提出的“任务群”“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宦小丹老师评价三位老师把文本的阅读权交给学生,采用了多种朗读的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思考,展现了语文课堂的美好样态。
郑凯悦老师评价上课老师抓住文言文特点,带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了篇目,从点到面,拓宽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此次培训给培育站成员们带来许多启发,老师们进一步明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在专家的指导下,将会在教学之路上愈发稳健、愈加自信。
(撰稿:何姣 摄影:培育站全体成员 制作:虞丽媛 审核:朱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