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此时,11月23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二年级语文老师齐聚二(10)班,赶赴一场“节日”的盛会。
在史明珠老师执教的《难忘的泼水节》这一堂课中,我被泼水节的热闹场面所感染了,被学生和老师间默契的配合震动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一年多来,史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日益精进。本堂课中,在识字教学这方面,充分体现了:应用多种识字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史老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潜在资源,在文本的基础上创设了多种识字的途径,有重点,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在老师根据文本所创设的特有情境中将生字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生字,在感兴趣的课堂氛围中认识生字,在快乐的心境中喜欢识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字教学的“润物细无声”。如“族”字教学借助字源图理解记忆,“忘”的教学采用会意字去掌握,“泼”的教学则发挥想象,幽默轻松了一把。此外,史老师循序渐进,充分体现识字的层次。儿童认识一个生字,记住一个生字都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在史老师的课堂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堂课中,识字教学的流程是非常清晰可见的,就是从集中识字到分散识字,再到提升识字的质量,这样一层层递进的过程。在集中识字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读一读生字,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权,抽卡片读生字,提高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开火车读生字,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最后以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把生字串联起来,这更是与文本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把生字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于学生记忆,这真是一举数得。通过集中识字这一环节,孩子们对生字已经有了大致的认识。本堂课中,识字教学最精彩的部份,莫过于在分散识字这一环节了。这里所认的字都分散于课堂的各个部份,让我们体会到了课堂中处处渗透着识字教学,体现着识字教学,而且是那样的恰当和自然,与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融为一体,在课文所创设的特有的情境中学习生字,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部分,史老师通过一个“敲象脚鼓”的游戏,使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得到提升。把生字放入词语中,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采用比较法,如具有相同“又”部件的“度”和“泼”,让孩子们边玩边记边理解,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和奇妙。
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史老师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场面,在老师抒情的渲染中,在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参与到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中。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抓住“鲜红的地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铺地毯,从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及当时的喜庆气氛。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与喜庆。抓住欢呼一词,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史老师采用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傣族人民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融情于文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这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冬日暖阳,“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撰稿:吴涧芳 摄影:徐佳 审核:史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