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一场“读写融合”的思想盛宴
发布时间:2020-12-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静

一场“读写融合”的思想盛宴
——常州市王学进名师工作室第三次教研活动纪实

冬日暖阳,采撷一缕,202012月15日下午,踏着冬的节拍,常州市王学进名师工作室围绕“读写融合”学段递进范式研究的第三次教研活动在湖塘第二实验小学如火如荼展开了。本次活动,名师工作室特聘导师、常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朱洁如老师,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燕芬校长全程参加并给予高位引领。活动共分为观课学习、思维碰撞、专家引领三个环节。

 

课堂引路——“读写融合”展路径

《月光曲》:勾连多文本、悟联想之妙

工作室领衔人王学进老师带领六(2)班学生走进《月光曲》,以皮鞋匠听到《月光曲》眼前浮现的画面为立足点,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乐曲赋予的场景的变幻;接着通过与《二泉映月》和刘再复的《观沧海》比较阅读,学生发现联想时,可以关注人物的经历回顾、情节的串联,让联想的角度更丰满,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学生体会到联想的本质特征;最后王老师带着学生边听《苗岭的早晨》边想象画面,迁移写法。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畅游,彼此分享交流、相互触发,通过点评修改,阅读老师的联想创作,积累语言材料,生成语言结构模型,将课堂习得的阅读要素转化为写作要素,将“感悟想象”落地生根。

《四季之美》:悟语言特色、品动态之美

工作室的周华老师带领五(2)班学生走进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周老师的课堂有一种诗意美。课堂初始她引导学生在读、分享和发现中感受作者眼中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是最美的时刻;接着聚焦描写春天黎明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颜色变化中时间推移之美,去掉动词、改写动词提供台阶,学生体会天空变化的柔和之美;聚焦夏夜文字时,周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两处“萤火虫”典型景物描写的异同,体会不同场景中景物描写的变化,感受夏天夜晚的动态美;当学生入情入境时,图片、文字、音乐三者结合,通过朗读将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这过程犹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最后,周老师激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景致,读写迁移,感受生活动态之美。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将散文独特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写作密码。

《长相思》:巧想象补白、读人物形象

湖塘第二实验小学的陈雪娇老师带领五(8)班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思,读出画面,读出情怀,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陈老师抓住“词之言长”的特点,引领学生想象上阕“行之难”、下阕“思之切”的生动、真切、细腻、鲜活的画面,感受词人身在异乡、梦回故园的意境。之后,陈老师又以描摹性语言再次激活想象,引导学生用文字还原场景,“故园”情境与前面的“行军”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在这短短的两句词中,感受到绵绵乡思浓浓乡情,如痴如醉。

三堂课构思精巧,精彩纷呈,在座的听课老师无不被细腻无痕的课堂氛围深深吸引,沉醉其间。

评课议课——“读写融合”聚思维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工作室导师王学进在三节课后,携手专家老师朱洁如、朱燕芬校长,组织老师们基于“读写融合的点如何选择?从读向写效能转化的支架如何搭建?”进行评课议课。老师们围绕三节课例进行思维碰撞。

邹区实验小学刘华青老师:“读写融合”的点可以看单元的语文要素,例如《月光曲》这一单元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王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第九自然段中《月光曲》想象的画面,群文阅读,在不同文字的阅读中感悟联想可以从景物变幻、经历回顾、情节串联的角度来写。

新北区泰山小学马丽芬老师:“读写融合”的点不仅可以看单元要素,还可以结合课后的练笔,在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上突破。音乐本身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王老师在群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悟出联想的依托,读写融合点选的恰到好处。周老师的《四季之美》课堂中带着孩子驻足品析,不断发现简短的文字中的奥秘所在。陈老师的《长相思》在想象故园景时抓住读写融合,三位老师很有例文意识。

戚墅堰小学汤皎丽老师:从读向写效能转化的支架一定要清晰,三位老师能关注学生在由读到写时提供形式1、2、3不同的写作路径,抓住学生困难点突破。第三节课《长相思》是否可以联想景物的变化,故园里多个情节串联起来,给学生搭建支架。

龙锦小学谈明翔老师:“读写融合”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本类似的表达来建构学生的语言学习模型。《月光曲》的教学中就是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习得写作密码。

新北区香槟湖小学顾丽老师:从读向写效能转化时教师要抓住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在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在写作中运用写作方法,在评价时还要紧紧围绕方法,这样才能内化写法,一课一得。

实验小学邹琳老师:我也曾经备过《四季之美》,如何让孩子体会动态之美我一直没有好的切入点,听了周老师的课让我明白,在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发现文字细腻表达的眼睛,给学生学习的台阶,学生才能真正会用文字,感悟文字之美。

怀德苑小学余志韬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努力设计“读写融合”的教学点,但有时在教学时效果却不显著,今天的课例我很有启发,老师要做充分的预设,丰厚学生的阅读量,才能从自由表达走向规范。

                    专家引领——“读写融合”见理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语窥破万物情”。王学进导师认为“读写融合”的点在语言形式的独特之处,要看单元语文要素,顺应文本独特的表达;“读写融合”在思想感情的升华处,例如《长相思》想象“故园”的场景,教师要潜下心来反复研读教材,从孩子真实的问题出发,用好课后习题。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生成语言的结构模型;厚实语言的相似模块。他提出在今后的教学和研讨时要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反思重建。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燕芬校长认为“读写融合”点的选择除了抓语文要素,还要抓住语言本身的特色。在《四季之美》指导时还可以再细腻一些,除了关注动词与名词的联系,还要关注“红紫红紫”等叠词之美;关注夏夜相似表达之妙“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即使……,也有……,这情景着实迷人”表达情绪的递进。

最后朱洁如老师针对“读写融合”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她指出“读写融合”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阅读要素转化为写作要素”,“读写融合”的点不外乎要关注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效果,怎么表达,以及学着表达。统编版教材很细腻地设计了教学的台阶,教师在教学前要用自身的文学素养、丰富的语感找准表达的点,在教学中要用台阶式、珍珠式的方法教给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做教学减法,有所舍弃,为学生的表达积累语料,唤醒学生积累语料的意识,每堂课都去实践“读写融合”的价值。

在名师的引领之下、在团队的切磋之中,工作室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后期“读写融合”的研究方向,期待小伙伴们的下次相约。

(顾丽/文,余志韬/摄,谈明翔/制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