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塘二实小教师“生长阅读节”活动之萌芽篇
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灵魂同样需要通过表述来组建或重组。教育写作,是走向卓越的奠基石。
本学期,湖塘二实小的老师们共读了《江苏教育研究》颜莹主任撰写的《教育写作》一书。12月21日,二实小的老师们分别在各级组进行分享,利用周一集体教研时间,对《教育写作》一书进行了脱稿围读。
通过此次围读,不难看出二实小的老师们愿将思维的生长化作碰撞的火花,将实践转化为笔尖源源的智慧之思,志愿从优秀教师生长为卓越教师。
围读,智慧萃取
一年级的牟丹老师这样认为:这本书说好看,并非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聚焦尽人皆知的教育写作,从一个作者的视角,讲述了不为人知的新鲜经验,让你眼前一亮;说好用,也并非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针对眼高手低的写作困境,从一个编者的视角,厘清了似是而非的概念,阐述了不同文体的写作要领,为你拨云见日。
五年级的张燕茹老师这样阐述:我们在读书思考中,可以找到对理论的微创新,我们不是理论研究者,而是实践者,实践经验就是我们的优势。但因为我们缺少上位的理论,所以平时要读能支撑实践的理论,提升学术素养。希望我们都能找准自己的小目标,比如感兴趣且很明确的研究方向、持续关注和探索的微型课题等等,每个学期留下一些文字。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好团队共研,享受学习,享受写作的积极生态,从这本书开始,跟着颜莹主任认真研习,从“做得出”到“写得好”,慢慢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话,碰撞巧思
三年级的庄清清老师如此点评新教师们的感悟:资源共享,可以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将反思的内容写成文字,形成教育案例,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教育案例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把一个物品与另一个物品相交换,剩下的还是一个物品。而同年级组的臧静老师的想法与庄清清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一种观点与另一种观点相交流,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观点了然于心。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通过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同时,要把写案例变成同行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共同学习、全面提升的有效方式。
二年级的钱丽老师提出了思考:教写作必须解答三道题: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我们往往纠缠于“写什么”与“怎么写”,偏偏忽视了“为何写”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而“为何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关乎写作的价值观与动力源。这本书读后使人茅塞顿开。同年级组的刘凝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于教育写作,也是如此,关键不在于用哪一种写法,而在于知道有哪几种文体,每一种文体又有哪几种写法。颜莹深知“读者”的心思,一连用了五个章节,分门别类地解答了“怎么写”这个问题,详尽介绍了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及调查报告五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与学术规范。汪曾祺曾说,写作其实很容易,就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个“调子”。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就有不同的“调子”。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了每一种文体的“写作密码”:教育叙事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教学案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生”;教育论文是“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辨”,要实现思维、逻辑、语言的“三重转向”;文献综述是“在梳理中发现”,要做“程序清晰的行动”;调查报告是“基于调查的研究”,要“用证据说话”。
点评,引领生长
四年级的潘俊吉老师如此总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突发事件,许多教师对此是疲于应付,忙于“救火”,其原因就在于平时没有思考和总结,没有积累解决同类事件的经验。有了反思,教师就可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处理平常发生的个别事件。
六年级的丁娴老师如此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不断获取新认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有一颗“吾一日三省吾身”的心,有一双“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眼,勤思考、勤动手,妙笔定能生花。
本次活动成功举办,打通了“教育实践”与“教育写作”的最后一公里,从阅读到分享,引导每位教师倾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去,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积淀学识——深度思考——一持续写作”的专业生活习惯,让丰富而又生动的教育生活自然而有意义地在笔尖流淌。
撰稿人:张樊 摄影人:毛东方 审核人:苏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