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未来教育如何发展?新常态下,教育又将如何变化?11月21日-22日,培育站成员们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在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跟随国内外专家的脚步展望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教育新常态。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教授在题为《疫情与未来学校》的讲座中指出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特别关注生命教育、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生命和教育是一体的,我们要努力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朱永新教授还举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65班成功的例子来证明未来的学习是超越个体的群体的、合作的学习。疫情当下,紧张的亲子关系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广大家长们要革新原有的家庭教育理念,把幸福、成人看得比成功、成才更重要。
“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不仅需要向前看,更需要向外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学系统实验室主任贾斯汀·里奇在大量研究中发现技术是教育的辅助品,教育会驯化技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陆慧英分享了香港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简要报告,她指出当下需要一种“传染性学习”。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组织的视频会议中,三位来自美国的学者对疫情挑战与学习科学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为大家介绍了疫情期间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创新。最后程介明教授总结疫情是颠覆性的,科技是不可阻挡的,新常态还需不断深入探索。
此次活动各分论坛同样精彩纷呈。新教育研究机构、新教育学校、新教育教师面对疫情,回顾了新教育的行与思。面对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一线老师们积极钻研在线教学的技术方法,展现别样的课堂。来自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六位市、县(区)教育局长,分享了区域教育管理经验,对疫情期间教育管理的进行思考及展望。香港翻转教学协会的成员们分享了疫情、疫中、疫后,在教师实践、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珍贵经验和启发,同时提出了十大值得一起再探索的问题。不同界别的代表围绕AI与科技发展审视教育新常态,最后总结成果并预视将来面对的挑战。
论坛结束后,培育站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的线上交流,老师们纷纷表示疫情当下的教育变革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正在成为教育的第三空间,而如何有效基于媒介展开远程教学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生动鲜活的例子为新教育提供了方向,同时也值得所有人思考探索开启未来学习的新样态。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朱燕芬校长听完成员们的心得交流后强调,新的学习革命迎面而来,疫情之后重新定义教育,学校面临转型,作为唯一的教育资源的地位必将受到挑战,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在危机中找到新的机会,开启未来学习新样态,真是世界是最生动最深刻的教科书,教育要和真实世界相连接,全面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让人类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结,共学、共创,数字化可以极大地挖掘了个人和集体的潜力,将人、城市、国家、大陆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才能去创造价值,改变世界,才能教育的真正问题,所以,我们只有超前,才能从容,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自律、自主、理性、团结、勇敢、感恩……让每一所学校优质,让每一位教师精彩,让每一个学生幸福。
一群人,在一个地方,聚精会神地干一件事情,是改造世界的不二法则。相信通过这次为期两天的线上论坛培训,培育站的老师们将对未来教育有一个全面而又全新的认识,并在新教育的浪潮中有所作为。
(撰稿:陈煜 摄影:培育站各位老师 审核:苏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