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小学生经典诵读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一、研究基本情况

(一)意义与价值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积淀着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浓缩着崇高的道德精神。诵读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情,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展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经典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目前,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我们应该及时补救。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丰富诵读实践活动,让灿烂的中华文化世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儿童的经典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人文精神的重构,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新课改目标实现。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过程中激发灵性,增强原创力,让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传统的与现代的统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缺乏文化底蕴,因此,让学生诵读经典,用经典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思想、智慧、人格、情感的基础,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求。营造良好的书香文化,让经典诵读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独特的教科书,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新的发展点。开展经典诵读,使经典的神韵、意境、声律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不断地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发展。 

(二)概念界定

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典籍贤文。我们针对农村小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唐诗宋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

诵读”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我们的 诵读”,依据经典诗文朗朗上口的特点,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经典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恒久的,构建了中华文化心理结构的作品。经典诵读不是复古,也不同于古代以经典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典诵读,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文化趣味或思想方式,不是限制个人心智发展的空间,因此经典诵读的目标指向在”(趣味、乐趣),在”(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在”(思考力、判断力),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它的直接目标在三个方面: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营造优秀文化氛围,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全面提升师生文化素养,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研究内容:

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开辟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诗文,供学生诵读和积累,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将致力于诵读实践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领略经典的魅力;我们将致力于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在大量接触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通过读、背、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创新等能力的途径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6个方面:

1、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培养研究;

2、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和方法研究;

3、小学生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4、小学生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研究;

5、小学生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6、小学生经典诵读评价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历程的概述

课题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注重课题实验的发展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完成研究任务,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1-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课题论证,课题立项申报,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开展理论方法培训,拟订实验方案,拟订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和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3-20193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①选定经典诵读篇目,编印校本课程读本

②按学期开展实验工作,每学期确立2个专题作为主攻方向,按照“拟订计划——修订目标——开展诵读实践活动——中期督导——反馈评估——实践跟进——学期总结”的流程抓落实。

③以子课题组为“研究单元”,加强子课题组间的协作,每学期举行3次研讨会,举办2次不同形式的经典诵读竞赛活动。

④每学期编辑一本成果集。

⑤积极参加各级研讨活动,定期向省市课题组作研究汇报,提交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4-10月)

编辑出版经典诵读读本,撰写结题报告,编印成果集,做好结题工作。

(二)节点事件的回顾

2016年,经典阅读帆,明确方向探路径

1.精心筹备开题活动。

我们课题组教师自课题申报后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课题研究方案,1228日在湖塘桥二实小进行开题论证。专家建议本课题研究要更多地建构诵读情境,进行广泛的实践研究并进一步总结

2017年,且思且行传经典,层出不穷推活动

1.专家引领,指明方向

一年中,全国教学名师何捷老师、中国作协会员、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得者任小霞、常州市名师姜明红等专家指导了我们的课题工作,从外部环境参观到课堂观摩,充分肯定了我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建议使我们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明确,思路更清晰。

2.环境创设,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74日,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到校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将经典诵读与非正式学习空间联结起来,选用了包括爱国、技能、口才、教育、历史、为人处世和学习七个方面的十五个成语,雕刻在校园地砖上。课题组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快乐成语”石刻描色活动并开展成语故事讲演比赛。

3.开展诵读专项培训,打造教师专业团队

926日,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技能训练与考核中心主任王宗海教授来我校讲学,就朗诵基本功和独诵讲授了他的方法和经验。王教授生动地讲授,教师们热情地参与,感受到了朗诵艺术与发声技巧在课堂中的独特魅力,为经典诵读教学奠定基础。

4.读书节分段建构阅读体系,校园春晚打造展示平台

928日,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开展“经典悦读 点亮心灯”校园读书节活动,儿童文学作家任小霞走进二实小的校园,开展了一堂别出心裁的儿童诗歌课。在读书节活动月中,一、二年级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三、四年级开展了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五、六年级开展了经典故事剧表演活动。

2018年,阶段调整定目标,日新月异添新张

1.请进来,提内涵,促发展

邀请省特级教师吴勇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吴勇军教授,原武进区教研室徐惠仁主任,觅渡桥小学汤海燕副校长莅临指导,专家建议我们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分享。

2.聚焦课堂,打造诵读课堂新模式

3.美丽中国,项目推动

1212日,“美丽中国”课程展演活动在二实小拉开序幕。二实小的童诗会、种植节让孩子们一步步身临其中体会着诗歌和节气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让世界说话。四年级的孩子们用笔尖吟诵,走过四季更迭,农历时节童诗会,歌唱农民大智慧。六年级的《朗读者》带我们走进常州青果巷,品常州名仕。几位特约朗读嘉宾以激昂的朗读,充沛的情感,向我们更加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著名需要学家周有光、著名数学课华罗庚、爱国名士瞿秋白,对名士的敬爱之情不绝于耳让经典文化、传统美德在传诵中传承。

2019年,常思活动之不足,乐享实践之成果

1.邀请专家,指导结题

为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邀请省特级教师芮火才、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戚宝华做结题指导。常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在武进区教育局李昇学副局长的陪同下,莅临二实小检查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情况。工作组肯定了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关注语言文字的教育教学目标指向,评价我们的课题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跨学科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传承经典文化有利于推进学生文化水平与审美水平的整体提升。

2.多元构建诵读情境,乐享传承实践成果

我们推动班级利用升旗仪式诵读经典,结合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感恩主题构建诵读情境,由点及面,精彩纷呈。诵读经典春联,参加社区写春联送祝福活动108日,2019年武进区中小学生朗诵比赛和戏剧比赛在星辰实验小学拉开了帷幕,我校编排的朗诵《铭记》经过激烈的角逐,在四五十个节目中均脱颖而出,荣获武进区一等奖,并将参加常州市赛。

 

(三)研究内容的展开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我们先进行了文献查阅,分析了文献内涵,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经典诵读的价值,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指导意见及课程评价几方面同步研究,架构了我校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分析了经典诵读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现状

  1. 经典诵读价值意义研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经典更是浩如烟海,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忽视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极为不利的。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经典诵读的队伍。有数据显示到20112月,全国超过千万名小学生参加经典诵读。然而和全国总人数超一亿的小学生群体相比,进行经典诵读的学生还是微不足道。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

    智慧。”经典诵读正符合这一目标,这为经典诵读在学校的广泛开展也提供了可靠保障。然

    而经典诵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更需进一步研究。

    经过课题组分组文献研读,课题组成员将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呈现出的一种包含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素养,其中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学生中推行经典诵读,因为诵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认识生字,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流利的朗读,诵读大量的经典,自然将无意识的纠正口语中出现的语病,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语言材料内化成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内容。同时,经典著作蕴含着作者的思想精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诵读中与古代贤哲进行对话,更是双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多读经典、多背经典,包括多种体裁、内容的诗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理解也加深了。朱熹曾说大抵观书, : 先需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就提倡读书要熟读多思考,要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才算知道了。通过诵读经典加深理解,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华经典特别是古典诗词有着深邃的意境、精炼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充满美的感受。鲁迅曾说语言有三美 :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精练官,二也;三美以感目,三也。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构成了古诗词的三美。这三者相互作用,学生在诵读经典时,发现美,感受美。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的 12 个字描写出了 6 个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深秋僻静村野图景,深含萧索凄凉的意境。又如柳永《雨霖铃》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短短 11 个字却感情深挚,再现了恋人分别时的不舍,形象逼真,诗人的离愁别绪如在眼前。小学生诵读经典,品味美的画面、语言,感知美的存在,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开展经典诵读对还没有完全审美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

    3.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智力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人类观察、思考、记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智力还包括人类进行实践操作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经典诵读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增强记忆力的锻炼思维。6‐13 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正处在这段时期。经典诵读要求儿童眼看、口诵、心背、脑记、耳听,在这五方面共同作用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能背《论语》、背《诗经》,诸如《弟子规》、《千字文》这类节奏感强的更是不在话下。小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所以要充分利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阶段,让他多读多背,刺激背诵更多的经典,增加儿童的积累。儿童在诵读的时候,不仅口、耳、心并用,还要思考诵读内容的含义,思维活动十分活跃。

    这样边诵读边思考,利于学生理解含义,提高思维能力。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运用想象去领

    悟诵读内容。古诗词多用字精练、语言简洁,篇幅短小,但所蕴含的意思却耐人寻味。学生

    要理解其中的丰富意蕴,可以联想情节、想象画面,进行艺术再创造。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

    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就是把已经理解的各种形象重新组合,构成一个自己根据理解所创造的新的画面。这样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将更深刻,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