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高照,凉风习习,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祁本国烙画工作坊”全体学员,在祁老师的带领下,踏上烙画溯源之旅——探寻常州梳篦的秘密。
一路之上,“祁本国烙画工作坊”学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向祁老师询问梳篦的相关知识。祁本国老师也就临时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介绍了梳篦的一些相关故事,同时也卖起了关子,“想知道更多的具体的梳篦制作工艺及自己对梳篦一些想法可以现场询问老师傅们”。作为常州梳篦工艺制作第九代传人——邢粮老师已为我们的学员们安排好了参观学习的具体流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泥塑再现木梳的28道制作工序,学员们静静地聆听着讲解员地细心介绍,自然流露出惊讶与自豪;接着讲解员领着学员们欣赏展柜中精美绝伦的梳篦,那一把把形式别致、装饰典雅的梳篦,看得学员们不愿离去……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梳篦加工车间,学员们便被周围码的整整齐齐的小木片产生了兴趣,讲解员顺势介绍起了常州梳篦为什么名声远扬,有“宫梳名篦”的美名。首先,选材考究,有黄杨木、绿檀木、香樟木等等,不是已有木材就能做的,还需要开料、切片、码片,最关键的便是长时间的自然阴干了,这样做出来的木梳才能保持原型,不走样。在体验阶段,老师傅们兴致勃勃为学员们展示了开料,打齿,打磨,抛光等。伴着淡淡的木香,学员们被深深陶醉在工匠制作的氛围中,老师傅们的专注,未经装饰的木梳透着木质特有的韵味,也才成就了那一把把精美的木梳。最后,讲解员为我们作了“传承千年的常州梳篦”的讲座,领着学员们穿越千年去感受梳篦的由来及其演变。虽然现代工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却不能够让梳篦脱离手工的制作,很多关键的步骤和精细的操作依然需要精湛的师傅通过手工来完成。
邢粮老师的梳篦烙画就是一绝,也是全体学员们羡慕向往的,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传承工匠精神,也将我们烙画发扬光大。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经验、精神。
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踏上了返程,在此感谢学校为“祁本国烙画工作坊”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学员有机会沉下心来体验、传承传统工艺,触摸工匠精神,传统有传。
(撰稿:祁本国 摄影:薛健 审核:徐菊)